在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的一隊科學家正在探索3D生物打印在正規臨床上應用的可能性。這只研究團隊是韓國科學家、大學和企業共同合作組成的。 POSTECH機械工程系教授Dong-Woo Cho、韓國天主教大學整形科Jong Won Rhie教授和生物制造公司T&R Biofab的Won-Soo Yun領導了這個團隊。
據他們的研究生Jin Woo Jung介紹,POSTECH的實驗室研究3D打印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已經很長時間了。他們的研究重點是組織再生,他們目前正考察這項技術的實用性和市場競爭力。
在過去的幾年里,他們使用可3D打印的、經FDA批準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Poly(ε-己內酯)或PCL取得了一些驚人的成果。這種醫用線材可作為骨支架用于骨折等骨相關醫學病例。
這種材料在人體中不僅能在1—2年內完全降解,很少會引起免疫反應,與此同時它還能刺激骨再生。幾個獨立的研究證實,PCL能夠用于軟、硬組織或器官的再生,之后其支架會被吸收到體內,研究人員稱,“植入物將被周圍再生的骨組織所取代。”
幾年前,研究團隊已經嘗試將生物打印技術用于治療一位由于腫瘤切除而導致面部出現非對稱現象的患者。他的創傷位于右顴骨區域,正因如此,導致他的眼睛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對于這種類型的畸形,通常會取下一片肋骨并植入用于校正眼睛的位置,但這種方法還需要醫生再做一次取肋骨的手術。
此外,外科醫生的技術水平對于操作的結果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團隊決定使用3D打印技術設計一個用PCL制成的植入物。“首先,我們在FusionTech公司的技術支持下設計出了植入物的3D模型:為面部正常一側(左側)進行鏡像,以生成需要矯正部分的骨骼結構(右側眼窩處)。”
設計好的3D模型,用3D打印系統打印出來。 最后,植入物被成功植入到患者的臉上,幾乎沒有副作用。矯正手術后,患者的左眼與右眼重新恢復到同一直線上,幾天后即可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用可降解材料生成醫療植入物,它還能夠有效降低手術的復雜度,比如一臺需要8個小時完成的手術可以大幅降至2個小時完成。
2013年底,POSTECH團隊為一位天生沒有鼻子或呼吸道的蒙古男孩3D打印并成功植入了一個鼻子。當時6歲的Nergui Baramsai已經經歷了8個月的研究和外科手術來治療自己的病情。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先天畸形。天生沒有鼻子的嬰兒往往無法正常呼吸,大多數12個月內就會死亡。
首爾圣母醫院(CMC)決定為這位孩子提供所有因治療、手術和住院而產生的醫療費用。他們還組織了一個由耳鼻喉科、小兒科、神經外科、眼科、口腔科等專科醫生,包括POSTECH團隊,組成的醫療團隊,來治療孩子。
由于他的身體狀況和一些不可預見的嚴重并發癥,Nergui的治愈過程是漫長而艱巨的,涉及多個手術。醫療團隊為其用3D打印技術制造并植入了鼻子、鼻孔、鼻梁和呼吸通道,之后又經過了很長時間的修復鞏固,所有這些手術都取得了成功。
總之,該技術能夠有效地3D打印骨骼再生支架,開發團隊還在尋找這種材料的其它應用,比如為其它任何組織或器官打印再生支架。Jin Woo Jung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在動物樣本身上獲得了成功,并正在進行進一步的測試。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