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玉米收獲機械化延續了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迅猛勢頭,表現出了機具數量持續增長、作業水平快速提升、社會化服務穩步發展、機收市場日趨旺盛四個顯著特點。
全國新增玉米聯合收獲機6.8萬臺,總保有量達到35萬臺,增幅達23.8%。自走式三行及以上機型新增機具占比近80%,兩行及背負式機具增量明顯開始萎縮,玉米籽粒收獲機、玉米青貯收獲機產銷兩旺。全國玉米機收作業面積達到3.2億畝,較上年增長4500萬畝。全國玉米機收水平到達56.1%,比上年新增5個百分點。主產區共有超過5.9萬臺玉米收獲機參加跨區機收作業,完成跨區作業面積近5000萬畝,約占機收總面積的15.6%。玉米收獲機平均單機作業面積達到914畝,與上年基本相當;機收平均價格80元/畝左右,較上年略有下降;單機平均凈收益超過4萬元。
2014年以來,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緊緊抓住玉米機收市場持續升溫的有利時機,通過加強政策帶動、擴大示范引導、完善技術服務等措施,推進了玉米收獲機械化持續快速發展。
年初,農業部農機化司將“加快東北、華北及黃淮海地區玉米機收技術推廣”列為全年工作重點和績效考核目標;9月份,印發《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4年“三秋”機械化生產的通知》,再次對玉米機收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同時,農業部要求各地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扶持拉動作用,對農民購買玉米收獲機械給予重點傾斜。截至11月15日,中央財政用于補貼購置玉米收獲機的資金30.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7億元,地方財政投入補貼購置玉米收獲機的資金7324萬元。遼寧等省對購買玉米收獲機實行敞開補貼,應補盡補,優先滿足農民購機需求。河北省今年38.7%的補貼資金用于了玉米收獲機,新增機具連續三年超過9000臺。
農業部還在2014年首次于主產省創建了8個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探索適宜區域特點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推進玉米生產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各有關省市區積極在主產區建設玉米生產機械化試點和示范區,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陜西省在四個縣區實施了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項目,示范縣玉米機收水平最高達到93%。
為促進供需雙方的有效銜接,提高玉米機收的組織化程度,農業部還及早部署各地做好玉米跨區機收作業市場信息的收集工作,各地也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訂單作業,擴大了玉米機收市場規模。
調查顯示,雖然主產區2014年玉米機收保持快速發展,但仍存在三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為搶占市場,部分企業放松產品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性能不穩定,適應性、可靠性不高,售后服務能力明顯滯后,玉米收獲機械質量投訴和質量糾紛有所上升。二是部分新購機的機手對玉米收獲機操作使用和維修保養知識掌握不夠,影響機具作業質量和使用效率。三是部分地區農民購買玉米收獲機的需求持續旺盛,補貼資金缺口仍然較大。針對這些問題,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將繼續以加快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為重要目標,著力做好玉米收獲機的質量監管、技術培訓和政策扶持工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