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工業制造

    中國制造2025任重道遠 補短板鑒國外成關鍵

    Julie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015-04-13 我要評論(0 )   

    中國正傾盡全力打造中高端制造業版圖,為的是改變制造業大而不強、低端產能過剩的心腹之疾。 《中國制造2025》規劃由百余名院士

        中國正傾盡全力打造中高端制造業版圖,為的是改變制造業大而不強、低端產能過剩的心腹之疾。

        《中國制造2025》規劃由百余名院士、專家聯手制訂,為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設計頂層規劃和路線圖,通過努力,將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2013年,德國公布了《工業4.0戰略實施建議書》,所謂工業4.0也即“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繼前三次工業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工業革命,特點是自動化、虛擬化、智能化。德國提出,利用傳感器和通信技術,將制造設備和工廠連接起來,使生產管理、收發訂單完全自動化。德國希望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全球工廠的虛擬化。

        而《中國制造2025》既有制造驅動力的提升,也有重點突破領域。中國需要得到制造業核心領域的技術,這是目前德國、日本的強勢領域。

        德國、日本的制造業以精密、環保見長,其工匠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在德國、日本,百年老店并不罕見,技術工人地位較高。在這兩個國家的工匠精神背后,是嚴格甚至刻板的標準,是對產權的保護,是技術至上的教育體系,是統一的市場。中國如果想要得到他們制造業的發展精髓,上述因素不可或缺。

        2025年前,中國政府將大力支持與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休戚相關的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與船舶、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必爭產業。

        上述設備是中國制造業中的技術短板。從機器人行業來看,核心技術都在先進制造國手中。如果中國能在裝備制造領域取得突破,將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樞紐。

        就德國來說,為了呵護制造業,尤其是中小制造業,銀行在融資過程中一直占據很高比例,各種增信系統為中小企業增信,在這樣的融資體系中,無論是金融還是制造業,信用比眼珠子還重要。

        再說德國清晰完善的法律體系保障政策性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中處于引導地位,政府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低成本資金來源,為擔保銀行等提供稅收優惠。德國儲蓄銀行已成為約44%的德國企業的“主要銀行”,超過90%的手工業企業和小型工商企業的貸款,是由儲蓄銀行和合作銀行兩大銀行集團提供的。

        而中國中小制造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品牌制造企業在資本市場溢價不高,不能走風投融資之路,中小銀行依然是中小制造企業的首選。為了應對規模龐大的中小制造企業的融資需求,學習德國建立高效的中小銀行信用篩選體制、建立增信系統是必要之舉。

        此外,中國制造業想要“彎道超車”,另外還應學習美國模式。美國是全球創新中心,無論是互聯網浪潮還是轉基因浪潮,革命性技術創新基本發端于美國。美國的創業者走到哪里,專業風投就跟到哪里,資本市場的交易項目很快與之匹配。有成功的領域如互聯網,有迄今未能成功的領域如生物醫療等,不管成功與否,風險投資是創新者的火箭燃料。
        我們知道,中國在智能家居、互聯網等領域部分實現了“彎道超車”,處于領先地位。在去年超過1300萬新注冊市場主體中,創業群體蔚為大觀。但這些創業群體沒有穩定的現金流,科研技術、客戶平臺很難作為傳統的抵押物從銀行獲得貸款。中國需要私募股權基金、天使基金為這些創業者提供廣闊的融資平臺。事實上,從PE、VC到新三板、創業板,中國已經有了一條完整的鏈條,以后要做的是讓鏈條更暢通,驅逐證券市場的欺詐者。

        走《中國制造2025》之路,德國模式與美國模式都可資借鑒。面對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如此龐大的制造工人群體,如此艱難的產業轉型,中國需要務實地吸納他人的優勢。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國制造工業4.0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