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大膽預測:五年后中美制造業誰更被看好?

    星之球科技 來源:新華網思客2016-04-20 我要評論(0 )   

     近日,德勤全球與聯合國美國競爭力委員會公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預測未來5年美國將有望超于中國,重新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大國,而中國將屈...

      近日,德勤全球與聯合國美國競爭力委員會公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預測未來5年美國將有望超于中國,重新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大國,而中國將屈居第二。
     
      一石激起千層浪。中美制造業高地之爭,到底趨勢如何?未來中美制造業誰更被看好?新華網思客特邀易鵬、賈晉京、年猛、劉干等智庫專家,深度解析中美制造業的真實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和中國相比,美國擁有哪些“逆襲”籌碼?
     
    易鵬(盤古智庫理事長、科技部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副理事長)
     
      兩國一方面在硬件條件上存在差距。與制造業相關的幾大成本,包括高端人力資源、土地、物流、能源、資金等,中國都比美國要高。此外,兩國制造業在發展環境方面也有差距。例如對企業家的保護和尊重,對創新創業的鼓勵和為之營造的氛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
     
      當今,發展制造業必須要有核心科技,而要想具備核心科技,就必須鼓勵研發。那么,如果一家集中研發的企業,其研發產品馬上就會被山寨,這對制造業的發展就會特別不利。
     
    鞠恩民(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的制造業投資呈“兩化”態勢。
     
      一是數字化,美國近年來的投資IT化走勢明顯。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信息技術領域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僅為三分之一左右,但在2010年以后這一比重則增長至50%以上。
     
      二是無形化。美國開始降低在有形資產上的投入,越來越多的投資側重于軟件、研究、開發、宣傳、管理、培訓等方面,無形資產投資比重持續加大。
     
      此外,美國更擅長從信息技術一側(I端)發力,比如智能機器人技術、3D打印技術、物聯網技術、數字化設計技術等。
     
    蒂姆·漢利(德勤全球消費與工業產品領導合伙人)
     
      美國正在開發先進的制造技術,包括智能互聯的產品和工廠。同時,美國在預測分析及先進材料方面也屬世界領先,而這些因素正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個人、技術、資本和公司間建立聯系、產生協同效應方面,美國的成就也很突出,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系的創新生態系統,并通過研發投資創造巨大價值。
     
     
    中國制造如何應對制約性因素,提高核心競爭力?
     
     
    年猛(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要避免“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等焦躁思維對中國制造升級的干擾,應重視核心能力的長期培育和構建。技術演進、創新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顛覆性”技術或“突破性”技術往往是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積累到一定的高度才發生的。“彎道超車”帶有的投機性思維可能會讓企業界忽視知識和技術的積累。
     
      此外,切莫對“市場換技術”再抱幻想,科技創新必須堅持自主發展道路。核心技術就是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長期“搖錢樹”,市場經濟下,沒有哪一個理性的國家或企業愿意將自己的優勢技術賣出。
     
    易鵬(盤古智庫理事長、科技部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副理事長)
     
      中國的制造業必須走向高端,要著重整合品牌、人才、金融、智庫、科研等幾個方面的力量,應對未來趨勢變化。就政府來說,改革方向很明確:1、構建一個尊重企業家、保護企業家的制度,鼓勵創新創業的環境。2、盡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3、盡一切措施降低企業成本。
     
    劉干(南京林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兼職教授)
     
      中國制造還面臨一些限制因素。
     
      一是政府和企業始終沒有認真研究消費者的需求是什么,不能夠站在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去供給滿意的產品;
     
      二是在充分放開的市場經濟下,產品的生產、流通、應用環節較為隨性自由、缺乏監管;
     
      三是人才從業能力和素質參差不齊,投機性致富的機遇普遍較多,科技和文化創新人才在社會層面不及財富話語權;
     
      四是企業普遍不具備管理創新能力,長期停留在市場與技術創新層面。而政府在創新政策上更多地給予引導力,但缺少驅動力。
     
    大膽預測:五年后中美制造業誰更被看好?
     
    黃勤(北卡州立大學未來可再生能源傳輸和管理系統工程中心主任)
     
      美國人發明了很多技術,但不一定能夠生產出運用這些技術的產品,因此美國正努力將科研領先地位轉化為產業領先地位。雖然奧巴馬政府實施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已五年有余,但實施仍處于初始階段,目前尚未有重大成果誕生。對于這種大戰略的效果,不能簡單地用成功或不成功來概括,但持續投入一段時間后總能看到一些進展。
     
     年猛(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在與中國等新興市場競爭方面,美國制造業并不具有全面的優勢。缺乏完整的本土產業配套體系、熟練工人以及工資水平依然高于中國等新興國家,導致一般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不可能遷到美國。從目前來看,盡管美國制造業依然強大,但全球競爭力下降趨勢尚未扭轉,美國的真正優勢依然在服務業。
     
    賈晉京(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有獨特優勢,即產業體系完整。這是決定性的,它意味著一個初創企業,在中國才更有可能“長大”,因為“長大”需要有各種不同環節參加到這個企業的價值鏈當中,產業體系完整才具有這么多環節。
     
      有一個例子可以鮮明地說明中美制造業的對比。2011年2月,奧巴馬召集美國頂尖的企業家們共進晚餐,奧巴馬問喬布斯:蘋果手機能不能在美國制造?喬布斯回答說,一條生產線要8700多名工程師以及超過十萬名工人,在美國光是招募到這么多人就需要9個月,而在中國只需要2周。
     
      美國不可能用足夠的工程師和資金投入到極其“燒錢”的智能化升級當中——升級一些工廠可以,升級整個工業體系則不可能。因此,五年后的局面一定是中國制造業拉大對美國的領先距離。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