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這場失控的機器人狂歡 國內企業怎么才能賺錢

    星之球科技 來源:機器人網2016-05-10 我要評論(0 )   

    或許大家都聽過這么一句話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建品牌,一流企業定標準。中國機器人的市場體量無疑是巨大的,但早就有人擔憂:這場浩浩蕩蕩的“機器換人”運動完成...

    360截圖20150809152608913

     或許大家都聽過這么一句話“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建品牌,一流企業定標準”。中國機器人的市場體量無疑是巨大的,但早就有人擔憂:這場浩浩蕩蕩的“機器換人”運動完成后,最后肥的還是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外國機器人企業。面對這種困境,中國眾多的機器人企業作為后來者又該怎么做呢?
    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美國AMP2.0,又或者是中國制造2025,無一不表明,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幕已經開啟,以機器人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蓬勃興起,預示著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
     
    我國坐擁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和最大的制造業體量,也正享受著一場機器人產業帶來的盛宴,從數據上看,一切是那么美好:過去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長,2015年銷售量攀升至76000臺,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
     
    然而,做機器人本體的業內人士卻透露,日子并沒有表面看到的那么風光,除了極個別企業能實現微利之外,大部分本體企業拿著國家補貼,依然掙扎在生存線上。
     
    目前中國機器人企業為什么不掙錢?
     
    1.處于價值鏈末端
     
    或許大家都聽過這么一句話“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建品牌,一流企業定標準”。中國機器人的市場體量無疑是巨大的,但早就有人擔憂:這場浩浩蕩蕩的“機器換人”運動完成后,最后肥的還是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外國機器人企業。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國內機器人企業,尤其是工業機器人企業,因為對于包括伺服電機以及伺服系統在內的核心技術要求非常高,要做好需要巨大的投入以及漫長的時間,這些都是國內企業很難實現的。
     
    先看一下整個機器人價值鏈:核心技術研發——核心零部件制造——機器人制造——機器人應用——維修服務。前三個環節也是利潤最高的三個環節基本是被外國機器人公司所掌握,而多數國產機器人企業甚至連高端一點的零部件都難以掌握,更不用說整機了。這種硬傷也注定也國產機器人企業難有盈利空間。
     
    2.市場競爭能力差
     
    市場競爭力差不僅表現在技術方面,還表現在市場應對能力方面,比如說外國的機器人企業因為有比較高的利潤,所以可以有比較大的降價空間,而國產機器人企業本來就靠著微薄的利潤生存,若是再陷入價格戰就更加的舉步維艱。事實上,這也是那些處于價值鏈頂端的外企一貫的手法。
     
    據一位在機器人設備行業從業20多年的專業人士介紹,在2012年,一部負載5公斤、行程900mm的通用型號機器人,四大家族的產品價格約為三四十萬,而最近一兩年,價格直線下降至十幾二十萬元,為了跟國產產品競爭,甚至十萬元也有賣出。
     
    較早前,一些企業面臨自動化的轉型,但又不想花太多的錢購買機器人,因為賺回購買機器人的資金耗時太長。近年來,隨著產業的發展,國產機器人已經能夠滿足珠三角企業的要求,面對中國市場上物美價廉的國產機器人產品的競爭,四大家族不得已才紛紛降價,但是,剛起步的國產品牌此時卻無力招架,幾乎靠國家扶持基金養活。
     
    面對四大家族降價,國產品牌為何無力招架呢?這又不得不說回一個老問題,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中高端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據資料顯示,在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制造成本中,減速器、伺服系統、運動控制器分別占39%、28%和11%,但國內減速機、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發展相對滯后,技術水平較低,產品穩定性差,與國外產品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導致國內工業機器人減速機、伺服電機等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國內企業工業機器人生產成本較高,競爭力較弱。
     
    360截圖20150809152608913
    中國機器人企業需要怎么做
     
    1.揚長避短,循序漸進
     
    對于技術壁壘較高的產業,短期內即使有大量大投入也難有明顯的效果,而事實上,機器人并不像手機,買了不看說明書大家都會用,目前的工業機器人剛出廠時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經過二次問題處理后才能更高效的使用。這也是目前機器人產業比較大的機會。
     
    機器人系統集成商
     
    由于核心零部件都采購外資品牌產品,機器人本體的差距并沒有想象中的大。有業內人士表示,單說機器人,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還有大量的應用開發沒有做,而各個行業的特殊技術是不一樣的。因此,解決這個應用難題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商,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鏈上鮮有的賺錢環節。
     
    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生產商
     
    機器人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中,這是中國機器人產業之痛,在核心技術及零部件實現突破就成為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的方向。盡管目前國內還沒有能夠提供規模化且性能可靠的精密減速器生產企業,但一些企業在精密減速器方面的研發正在穩步推進,浙江恒豐泰、江蘇振康、北京中技克美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秦川發展則在1998年就研制出了RV減速器樣機。2015年,蘇州綠的諧波的諧波減速器的出貨量將達到3萬臺。首先實現國產化的核心零部件企業將擁有最好的前景。
     
    2.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拓展價值鏈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無論其制作多么的精良,還只是一個“又聾又啞”的大傻個,而在物聯網時代,隨著傳感器、通信技術、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機器人便成為了生產智能化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這也使得機器人的價值鏈產生了變化。單獨的一臺機器人就只是一件硬件,而背后所能拓展與延伸的價值體量可能遠大于硬件價值。這背后的服務內容就是便是另外一個市場的機遇。
     
    就機器人本身而言,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大量融合,很多企業也在嘗試將原來的賣硬件變為賣服務,比如說沈陽機床就已經將旗下的智能機床采用租賃的方式推送給客戶。據悉,i5機床訂單中有七成客戶采用租賃方式,按小時或者按加工量收費,有的行業一臺機床開機一小時只收10元錢。
     
    當然,這雖然拓展了機器人的價值鏈,但絕不是說機器人生產制造環節不重要,作為整個產業鏈的基礎,機器人制造商也處于更加靈活的地位。事實上這種模式對于國產機器人產業有更好的刺激作用,因為服務型產品對于機器人本身的性能要求更高,這便推動了國產機器人廠商摒棄對低端產品抱有僥幸的心理。
     
    你的機器人應該賣給誰?
     
    用機器人代替人工,主要解決三個層次問題,即人干不了(特種機器人)、人干不好(汽車等高端領域)和人不想干(國內一般制造業)的。
     
    事實上,情況并沒有那么樂觀,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僅為160萬臺,國際替代率只有5.08%,中國替代率只有0.23%。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認為,現在機器人用得少,替代量勺,原因是工業機器人技術受限,在靈巧性工作、非一致環境制造和人機合作等領域,傳統機器人的限制非常明顯,面臨很大挑戰。
     
    那么,你的機器人到底該賣給誰呢?
     
    首先是一些特殊領域,比如高危、高污染作業以及重物搬運的企業,他們擁有迫切的機器換人需求。
     
    另外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賺錢企業,他們有資本進行機器換人,提高生產效率,賺取更多地利潤。
     
    最后,從技術層面上來說機器人產業尤其是工業機器人領域硬件難度極大,因為機械臂的結構比較簡單,核心部件的技術壁壘又非常高,如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都屬于做出來容易,做好難的產品,即便是伺服驅動器和控制器也是穩定性大于一切,這也是工業領域產品和消費級產品的本質區別,這方面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反而是機器人的軟件方面因為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興起,讓國內眾多機器人公司有了更多的機會,比如說可以基于外資企業的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甚至在那些對于機器人硬件方面要求不高的領域也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