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芯片/顯示

    中外彩電巨頭豪賭 OLED、QLED和激光電視打響奧運商戰

    星之球科技 來源:南方都市報2016-07-28 我要評論(0 )   

    巴西里約奧運會前夕,TCL突然宣布與巴西家電龍頭SEMP成立合資公司SEMPTCL,欲借SE MP的渠道等拓展巴西及南美中高端家電市場。與此同時,康佳則聯手國美發布升級版的奧運...

    巴西里約奧運會前夕,TCL突然宣布與巴西家電龍頭SEMP成立合資公司SEMPTCL,欲借SE MP的渠道等拓展巴西及南美中高端家電市場。與此同時,康佳則聯手國美發布升級版的奧運電視。
     
    中外彩電巨頭豪賭 OLED、QLED和激光電視打響奧運商戰
    喧囂的品牌大戰背后,新顯示技術的各大派系也在奧運商戰中暗流涌動。4年后,當2020年東京奧運會來臨,消費者或許已能用薄如墻紙的OLED (有機發光顯示器)電視或量子點電視(簡稱QLED)觀看賽事。也有可能在2022年,就在自家客廳里,還能看到影院效果的北京張家口冬奧會。
     
    不過,對于彩電廠家而言,這個話題就沒有這么輕松。全球彩電業的千年老二韓國LG重倉布局OLED,企圖借此超越三星,創維、康佳、長虹等本土企業已跟隨站隊。然而,三星卻與TCL選擇了量子點電視,欲宣判OLED大屏的死刑。與此同時,海信以全部身家押注激光影院電視,而同處激光電視陣營的索尼卻幾乎是沉默的。
     
    究竟誰能最先卡位下一代顯示技術?誰能最快降低市場門檻,成為彩電業的新霸主?
     
    中外彩電巨頭豪賭 OLED、QLED和激光電視打響奧運商戰
      廣州市場風向標暫時失靈
     
    近半年來新顯示技術在市場上的活躍度大大提高,先是海信發布了第三代激光電視,邁上4K臺階;接著LG在深圳展出了柔性OLED屏幕;TCL也不斷加大對印刷顯示技術的研發力度……傳統液晶電視被宣判“頂到天花板”后,身處彩電產業中的人似乎都想提早站隊卡位下一代顯示技術。
     
    “LCD電視(包括LED電視)已經發展到了瓶頸,需要用4K、量子點、LocalDimming等顯示技術來改善清晰度、亮度、色彩等問題,”香港科技大學教授、OLED發明人鄧青云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就像打補丁一樣,“這里不行貼一貼,那里不行貼一貼……”
     
    這是業內普遍認可的說法,但唯一具有爭議的是,哪條跑道才是對的?
     
    廣州是全國彩電市場的風向標。“所有的產品,最核心的資源基本都集中在廣州上架,”蘇寧廣州大區總經理顧蔚向南都記者表示,今年各個廠商陸陸續續在蘇寧的門店做了OLED新品發布會。但透過廣州市場,暫時還不能準確預判下一代顯示技術。
     
    “中高端產品一直是市場的引領者,但今年上半年,各個廠商和銷售渠道中高端產品的銷售上還在虧損,我們彩電今年虧了3000萬左右,主要還要看下半年的業績。”顧蔚表示。
     
           二代QLED技術扭轉格局
     
    此前,“激光電視”和“OLED電視”曾被業內視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替補,而傳統量子點電視則是液晶電視和下一代顯示技術間的過渡產品。但隨著科技創新,這一預判似乎又發生變化。
     
    “二代量子點材料已能實現電致發光(即通電后發光),無需背光源,這意味著量子點材料也能實現柔性顯示,以及OLED電視的輕薄、柔性、延展性、廣色域等優勢。同時,二代量子點材料還能夠克服OLED技術最大的缺陷———不穩定性。”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導師彭笑剛日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透露。此外,“中國在量子點電致發光技術上處于全球領先位置,”彭笑剛還向南都記者強調。這意味著,在量子點電視上,中國企業有望擺脫“追隨者”的角色,實現彎道超車。

    但無論是OLED還是量子點電視,都依賴于印刷顯示技術,TCL多媒體首席技術官陳光郎向南都記者表示,他們都屬于印刷顯示技術流派。據悉,TCL近期對電視技術的曖昧態度終于明朗:OLED材料只是練手,他們看好量子點電視。
     
    與之相比,處在另一條跑道的激光電視,在超大尺寸市場上,比液晶電視成本更低、更輕便,相比一般的小微投影機則有更好的畫質優勢。但“激光電視進客廳和進家庭影院是兩種不同的場景,海信想要將激光電視放在客廳是一個悖論,”一位從業將近20年的顯示技術工程師張明(化名)向南記者表示,觀眾看激光電視希望能享受電影的效果,但擺在家里客廳,會受到太太、小孩等很多外來因素的干擾。
     
      5000元的市場檢驗門檻
     
    究竟哪一種技術能成為下一代顯示技術?如何驗證?技術出身的創維廣州分公司總經理肖詠力經歷了等離子技術出現和消亡的全過程。“自始至終我都認為,這個技術不比液晶差,但等離子在中國市場就是完敗給液晶電視,所以說市場才是檢驗一切的標準。”
     
    但市場拿什么檢驗?“我們發現無論哪個尺寸的彩電,價格一旦降至5000元以下就能迅速起量。”肖詠力向南都記者表示。為此,在他看來,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檢驗中國市場的風向標。
     
    但即便今年被LG、創維等視為OLED普及的元年,OLED的價格還是讓很多家庭無法企及。“LG的OLED電視已在全球鋪開,但中國市場的銷量還比較小。如果按照萬臺來看的話,中國的市場應該是在五萬臺左右,均價是29999元到12元萬多。”LG華南區總經理陳志先向南都透露。據悉,創維、康佳等國產品牌的O LED電視的起步價也超過萬元。
     
    目前主攻85英寸以上市場的激光電視的價格,對普通用戶而言也很“高冷”。海信剛剛發布的88英寸4K激光電視售價超過4萬元。不過,對比三星88英寸接近16萬元的液晶電視價格,超大尺寸的激光電視成本還算有優勢,售價也算親民。

    不過,要想進入5000元大眾家庭的消費門檻,不論是海信的激光電視,還是量子點電視、O LED電視,似乎都還需要大幅度壓低價格。

    “我們正在探討做88英寸以下產品。”海信激光電視事業部總經理高玉嶺說。據悉,激光電視由主機和熒幕組成,主機內包含光源技術、4K光成像芯片、超短焦鏡頭等。目前,激光光源、超短焦鏡頭、芯片等光學器件占激光電視近一半成本,是讓激光電視成本下降的“主力軍”。但高玉嶺不能給出明確的降價預判,“具體降到什么程度我不敢預測,但會服從摩爾定律。”
     
    而按照陳光郎的分析,OLED及二代QLED電視,如果要大幅降價,都要依賴于印刷顯示技術的成熟,否則兩者都很難降低成本。由此不難看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競爭,很可能就是印刷顯示技術流派和激光電視流派的競爭。
     
      陣營規模決定降價速度?
     
    在業內看來,當年等離子慘敗的原因不是技術差,而是參與廠商太少,產業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技術提升也比較慢,成本下降速度不如LCD快。為此,不同技術陣營的規模和活力十分重要。
     
    在印刷顯示技術的陣營,除了整機廠商創維、康佳、長虹的加入,面板廠商也不再是LGDisplay(LGD)一家單打獨斗。據陳光郎透露,目前所有做顯示技術的公司都在做印刷顯示技術的研究。
     
    “目前OLED印刷顯示已經有了較大的進展,近期LG在深圳展出了一張‘可發光的紙’,但還沒批量生產。”LG華南區總經理陳志先向南都記者透露,OLED的陣容已經非常強大。
     
    不過,陳光郎認為,在印刷顯示技術成熟之前,三星、TCL、LG等都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而這幾家巨頭之間的競爭無疑會讓印刷顯示技術得到快速提升。
     
    相對來說,激光電視陣營目前只有索尼、海信等幾個品牌,而與海信的高調和活躍相對應的是,同一陣營的索尼卻沒有什么動作。

    “2017年激光電視將取代75~80英寸的液晶電視,市場規模將達到23.3萬臺,超大屏幕市場將迅速爆炸。而這個產業升級的趨勢已引起關注,已經有廠商與海信商談4K顯示激光引擎的合作。”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向南都記者透露,目前,進入激光電視陣營的包括傳統的投影陣營、電視機廠商,還有部分中小企業。
     
    相比OLED電視和量子點電視對一種材料的依賴,激光電視“開放式的結構”似乎讓海信十分篤定。高玉嶺向南都記者分析指出,OLED把對比更高、顏色更鮮艷的任務都交給一個像素點是危險的,而激光電視的發光面、成像面、觀看面三面分離,能刺激更多的廠商參與進來,為降低激光電視的成本作出貢獻。
     
    “他(指高玉嶺)講的是事實”,張明向南都記者分析指出,任何產業采取這種開放式的研發架構都是可以促進產業發展的。不過,全國做光機、光源的廠商有很多,但做4K超高清芯片的全世界只有一家,如果TI不做了,海信會受到拖累。
      
      一場豪賭
     
    這不是一場輕松的賽跑,正如高玉嶺所說:“對未來技術的判斷是危險的和嚴肅的,出現技術預判失誤都是災難性的。”以等離子電視為例,在最終退出之前,長虹已經投資40多億元,最終收獲的只有連年虧損。
     
    如今,家電業巨頭再度投入巨資爭奪下一代顯示技術,無疑都想借新技術奪得霸主的地位,不管這個霸主地位是中國第一、亞洲第一還是世界第一。
     
    5年的時間,對一個技術日新月異的產業而言實在太長,變數太多。但開弓沒有回頭箭,也許最大程度降低損失的辦法只有多條腿走路。即便是重倉OLED顯示技術的LG也沒有拒絕量子點技術,并已在今年陸續發布了多款量子點電視產品。海信也沒有完全放棄OLED,目前將OLED用于商用市場。TCL多媒體也曾低調嘗試做激光電視,同時做OLED顯示材料的研究。即便是沒有經受住市場的考驗,也不至于落得滿盤皆輸。

    轉載請注明出處。

    OLEDQLED激光電視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