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蒼茫又美麗,既原始又富饒,這就是素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脆弱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資源,保護與開發,當地政府在不平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無論從世界還是從中國來看,常規能源都是很有限的。而太陽能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充分的清潔性、絕對的安全性、相對的廣泛性、確實的長壽命和免維護性、資源的充足性及潛在的經濟性等優點,在長期的能源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柴達木盆地是全國光照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著名的“陽光地帶”,這里有可用于光伏產業建設的土地10萬平方公里,且相對集中、廣袤平坦、無遮擋,理論裝機可達到30億千瓦,適合大規模開發。
既要保護生態,又要與時俱進,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態保護與新能源產業發展攜手共進。
“發展光伏電站,減少煤炭的開采和使用可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光伏發電每年可節約相當規模的標煤,還可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多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大量灰渣排放,明顯改善環境質量,為當地提供綠色能源。”海西州委黨校羅永紅說。
新舊能源發電“平分秋色”
光伏發電是從黑色能源向綠色能源的轉變。行走在德令哈協合光伏發電廠,一塊塊光伏電板摩肩接踵,在戈壁瀚海中連成了一塊靜謐的蔚藍之海,每天都敞開胸懷迎接著萬里晴空中無遮無攔的太陽光束。
來到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的新能源產業基地,一排排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挺立在高原上。遠遠望去,近百臺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迎風飛旋,在遼闊的曠野上,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風車大世界。
據資料顯示,“十二五”時期,海西州新能源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0億元,占全州固定資產投資的15%;完成光伏裝機容量2933兆瓦,全州累計發電量217億千瓦時。其中,火電87.29億千瓦時,水電32.65億千瓦時,光伏87.9億千瓦時,風電8.2億千瓦時,光伏發電量躍居第一。
從傳統產業發展至新能源產業,如今,一望無垠的“鏡面方陣”和“風車方陣”襯著藍天和白云迸發出了新的生機,在保護生態中推動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如今,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據統計,“十二五”收官之時,海西州光伏產業累計實現的裝機容量占全國光伏總裝機容量的9.2%,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61.3%,位列全國州地市級裝機規模第一;全州建成風電項目7個,建成風電裝機容量317兆瓦,占全省風電并網容量的72%。全國首座商業運行的光熱電站在海西建成投運,中廣核50兆瓦、青海光熱集團20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已開工建設。
農業與光伏呈現“完美融合”
光伏農業是光伏發電與農業生產相結合,棚頂太陽能發電、棚內發展農業生產的新型光伏系統工程,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模式。
德令哈市萬莊農牧有限公司果蔬種植基地溫暖如春,在這個基地,讓記者眼前一亮的是在16座大棚頂上架起的閃閃發光的光伏太陽能板。
“自從去年對16座果蔬大棚頂安裝了光伏太陽能板后,經過一年時間的使用,證明了在德令哈地區用光伏種植果蔬很適合。今年,我打算在1200多座大棚安裝光伏板,要達到年發電量5兆瓦,計劃在未來三年把蔬菜基地大棚頂全部安裝成光伏板,要達到年發電量15兆瓦。”據該公司董事長田耀介紹說。
“環保、方便、高效,我對今后發展光伏種植果蔬充滿了信心,這些蔬菜大棚是集太陽能光伏發電、智能溫控、現代高科技自動化種植為一體的溫室大棚。”田耀說,采用蔬菜大棚太陽能供暖系統,利用大型碟式聚光器把分散的太陽光聚焦為一點,棚內鋪設地熱線,當夜晚或陰天等需要供暖時,便可以把塑料片材從地面卷起,土壤中的熱量便連續、均勻地散發出來,達到給大棚供暖的目的,在冬季大棚溫度能保持到25℃以上。
據介紹,柴達木盆地夏季高溫時,太陽能電池組件分光作用,有效阻止過多熱量進入大棚。夜晚時,阻止大棚內的光向外輻射,有效起到保溫作用。光伏農業大棚不僅解決了“升溫、保溫”問題,而且為國家倡導的綠色農業、節能減排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這種光伏大棚的開發,對于農業結構調整、升級和“三農”問題的解決有重要作用,實現真正的低碳、綠色和循環農業。
太陽能光伏蔬菜大棚的光伏發電板在發電過程中不消耗任何石化能源、不排任何有害氣體,有效利用大棚棚頂,無需占用土地資源。每個大棚每天的發電量在23600千瓦時以上,一年發電量在8.6萬千瓦時左右。
如今,在柴達木盆地德令哈地區,越來越多的果蔬種植戶靈敏地嗅到了其間的商機,轉而用高科技光伏種植果蔬,不僅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也鼓起了自己的“錢袋子”,農業與光伏在“完美融合”中,拓展著保護生態的發展路徑。
當地政府對新能源產業“高看一眼”,選擇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作為發力點,柴達木盆地生態與光伏相融的舞臺越來越大。
目前,新能源配套制造也在逐步形成,青海日晶光電年產300兆瓦晶體硅太陽能產業鏈項目試生產、青海明陽新能源年產300兆瓦高原型整機全產業鏈風電核心制造項目1.5兆瓦和2兆瓦機組下線、中興能源分布式光伏檢測和運維中心全面啟動。另外,青海明陽新能源200兆瓦高倍聚光設備制造、青海愛能森科技一期30萬噸儲熱熔鹽、青海博昱新能源光伏逆變器、海西華匯新能源非標件設備及風電塔筒制造等一系列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正在建設。
在充分利用柴達木盆地荒山荒漠和充足的光熱、風力等資源的同時,當地政府堅持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加快發展風電、光伏電站項目,構建光伏、光熱、風能利用的“裝備制造—發電—負荷消納—向外輸出”產業鏈。目前,柴達木盆地已基本形成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烏蘭縣、大柴旦行委4個大型并網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