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軍工航天新聞

    印度航母三次下水都沒建成 現在又要研發激光武器

    星之球科技 來源:新浪軍事2018-02-27 我要評論(0 )   

      印度國防部新近公布2018年技術視角和能力路線圖,除了發展戰機、艦艇等常規裝備外,還要發展能夠摧毀敵方目標甚至衛星的高能

      印度國防部新近公布“2018年技術視角和能力路線圖”,除了發展戰機、艦艇等常規裝備外,還要發展能夠摧毀敵方目標甚至衛星的高能激光器和高功率微波等定向能武器。
     
      對于自我感覺良好的印度而言,其軍隊規模、裝備水平和國防科研能力等方面已在亞洲乃至世界諸軍事強國中部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對于外太空的爭奪自然不會甘居人后。但是,對于一個航母能夠三次下水而沒有建成,飛機、坦克研制30余年卻遭到軍隊擯棄,作戰的槍械都無法進行統一制式化的國家來說,想要研制摧毀衛星的武器似乎就像一個“笑話”。雖然,這些年印度的在探索外太空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那個著名的“一箭104星”。
     
     
      不過,在那次發射中,印度PSLV-C37運載火箭雖然將104顆衛星送上了太空,但是載重不過1.5噸,104顆最大的730公斤,最小的5公斤,加在一起還不到1.4噸。而且,印度發射對軌道高度相對要求并不高,這些衛星的軌道高度基本都在距地面500公里左右。再加上這些衛星大多是功能不強、壽命不長,所以有人戲稱印度是向外太空扔了“一袋子土豆”。
     
      不管印度向太空扔了一袋子土豆也好,發了104顆小衛星也罷,我們必須明白,印度在發展太空軍事力量方面不遺余力。不論發生什么,都無法阻擋一心想躋身于世界航天大國之列的印度。而且,印度并非是突發奇想,而是經過多年積累,所觸及的門類也包括運載火箭、衛星、載人航天、登月等等。
     
      早在1999年印度就已經有了建立太空作戰司令部的想法。到了2002年,就開始對籌建司令部進行可行性研究。但是,印度官方的官僚系統的辦事效率過于拖沓,以及冗長的審批程序,讓籌建太空司令部的建議直到2015年才實現。這一年,印度政府才批準參謀長委員會在2012年提交的建議。
     
     
      不過,印度官僚系統的拖沓,并沒有影響印度的太空力量發展。1975年,印度成功研制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到了1980年7月,印度就用自行研制的SLV-3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一顆“羅西尼”試驗衛星送到400公里高的軌道,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此后,又發射了多顆民用和科學探測微信。此時,印度的太空發展似乎還停留在民用階段。直到1997年印度制定“國家預警與反應”衛星發射計劃時,開始著手建立國家級的空間偵察預警體系,印度加入到了外太空的軍事競爭的行列。
     
      印度由于基礎差,地址簿。所以,其發展是分階段分步驟的。在2001年10月,印度首顆軍用偵察衛星——“試驗評估衛星”發射升空。作為,雖然該衛星發射的晚,但是卻讓印度成為第五個擁有軍用照相偵察衛星的國家,而且該衛星的分辨率達到1米,可謂印軍提供海岸和邊境地區的地圖。而且,“試驗評估衛星”并非一顆孤立的衛星,而是由6顆衛星組成的軍用衛星系統。而且分辨率將提高到0.5米,可覆蓋南亞甚至與全球。
     
     
      其實,“試驗評估衛星”從名字上看就無法滿足印度的人的野心。所以,“國家預警與反應”衛星系統開始執行。這套系統,由2顆NSAT系列地球同步通信衛星、3顆極地軌道遙感衛星、3—5顆低軌道地球衛星和1顆專用氣象衛星組成。不僅衛星數量變多了,而且在規模、范圍以及復雜程度上都遠遠大干印度現有的通信衛星和遙感衛星。當然,印度最大的野心是建立一個不依賴美國“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印度區域衛星導航系統”。
     
      除了衛星之外,印度人在載人航天方面也是雄心勃勃。印度在載人航天方面,希望能夠從美國學習。原本,想借用“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將一名印度飛行員送上太空,結果由于航天飛機爆炸,不僅未能達成所愿,反而讓一名航天員搭上了性命。此后,又將一名14歲和一名16歲的少年,作為種子航天員送到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署進行培養。印度培養航天員并非是想將他們送到外太空空間,而是有一個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2001年,印度開始向外界透露其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當時,印度樂觀的認為可以在2015年達成所愿,不過目前看似乎還是遙不可及。
     
     
      之所以印度沒有完成登月,很大的原因在于其搭載工具更不不足以支撐這項工作。印度原本在2005年下半年研究了一款太空飛船,但是礙于技術瓶頸,一直沒有獲得成功。其實,印度似乎看不上中俄研制的“宇宙飛船”這類“太空船”。直接就是進行“航天飛機”的研制,在2001年7月美國鹽湖城“全球動力推進大會”上,印度就公布了其航天飛機模型圖。這款被命名為“艾瓦塔”的航天飛機,據稱單級就能進入100千米高的軌道,能發射重達1000千克的衛星。一架“艾瓦塔”將能完成100次軌道飛行。可惜,印度在航天工具的研制上,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如今只能是望著太空圖發感慨。
     
      載人航天雖然遭遇挫折,但是對于想在外太空爭雄的印度來說,根本沒有停止腳步的時間。除了繼續研制衛星和各種運載工具外,太空戰的各種武器的研制也不能居于人后。早在10多年前,印度就在加緊開發反衛星系統技術,包括粒子束武器、射頻武器和軌道攔截器以及信號干擾器。時任印度國防部高級顧問阿特里透露,印度將在5年內(2010年前)擁有用于太空作戰的激光武器。而印度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也在研制一種名為“卡利-5000”的強大電子加速器也處于后期安裝之中。印度樂觀的估計,這種武器預計到2020年就可當作粒子束反衛星武器投入使用。不過,目前為止,激光反衛星武器還沒見蹤跡,粒子束反衛星投入使用估計更加遙遙無期。
     
     
     
      雖然,印度在太空爭雄過程中問題重重,但是其發展脈絡之清晰確實應該讓人警惕。一旦在財力、物力和人力方面有所提高,印度真有可能在外太空對任何一個國家形成威脅。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武器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