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軌道交通新聞
科技日報總編強調中美巨大科技差距引爭議
星之球科技 來源:環球時報2018-06-25
我要評論(0 )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日前一篇演說引發網上熱評。劉亞東表示,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有一些人,...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日前一篇演說引發網上熱評。劉亞東表示,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成為“世界第一”,說得有鼻子有眼,而中國實際上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
劉亞東指出,我們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飛機,人家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了。我們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關的重大項目,比如載人登月,美國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差距。這位總編輯批評輿論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劉亞東強調“彎道超車”是個偽命題,認為它成了投機取巧的代名詞。他批評浮躁和浮夸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總想走捷徑。
劉是21日在中國科技會堂發表這一演講的。經媒體報道和互聯網傳播,他的演講成為輿論場的一個熱點,并受到廣泛支持。很多人贊揚他“敢說真話”,稱贊其演講“振聾發聵”。
劉的演講可謂是輿論場近段時間對中國能力反思的一種代表性聲音,這波反思是中美貿易戰、特別是美國用停止供貨對中興通訊“一劍封喉”觸發的。前一段時間輿論場上“厲害了我的國”的驕傲感比較突出,而中興事件之后,互聯網上又充滿了“中國都不行”的沮喪感。
有官方身份背景的人對夸大中國的成就進行批判,劉亞東的演講可謂來得正逢其時。
我們認為,第一,這樣的矯正是需要的,提醒中國人要謙虛,不要忘乎所以,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有這樣的持續發聲無疑是有益的,會有助于中國社會的集體清醒。
第二,中國要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客觀判斷世界,但真正做到這一點又是很不容易的。中國社會中,包括學術界始終存在過度自信和妄自菲薄兩種傾向,從政治上說,鼓勵社會自信些和主張多檢討國家的問題也有各自的必要性,因此實事求是其實是個動態、復雜的過程。
第三,就中國真實科技水平而言,有兩點都需要承認,一是我們確實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且速度驚人,加上中國工業部門和科技發展的全面性,讓美國和西方產生了真實的危機感。二是我們的水平與美國還有巨大差距,克服這些差距需要不止一代人的艱苦努力。
第四,我們主張對上述兩方面的認知都應當是充分的。劉亞東的演講集中在了第二個方面,那么多人支持他,這其實反映了中國社會存在著希望對內加強反思、對外多展示謙虛的集體自覺。“悶聲發大財”的思維方式在中國有著雄厚社會基礎,很容易被激活。
第五,之前個別教授鼓吹中國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等方面“完成對美國的超越”,遭到了輿論的自發猛烈批評。那場風波已經證明,夸大中國的成就比起把中國與西方的差距說得嚴重些,在中國是更不被輿論接受的事情。
第六,無論實際情況如何,從國際上看,美國和歐洲都有大量宣揚中國將超越西方并造成顛覆性威脅的“盛世危言”,也就是說,自我危機感看來在不同國家都在發揮激勵、動員社會的作用。整個世界都未必是冷靜的,國際競爭出現一定的情緒化。
第七,在世界大變動的時代,焦慮和不自信在全球相當普遍地存在著,中國也是一樣。這個時候搞國民信心激勵需要很謹慎,因為如果方法不當,很容易產生負效果,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
中國作為發展不均衡的超大社會,我們的科技現狀很難與西方做準確對比,自我評價注定是一場“亂仗”。最重要的或許是國內要保持積極向上的集體心態,國際上要減少遏制我們的阻力。實現中國發展的穩健與平衡,應是我們超越各種爭論的目標。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