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醫療激光新聞

    3D打印關節來了!可為患者“量身定制” 精度達到0.1毫米

    星之球科技 來源:央視財經2019-04-11 我要評論(0 )   

    由于高強度運動和意外受傷等原因,關節受損的人不在少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大量患者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每年僅髖關節置換的潛

    由于高強度運動和意外受傷等原因,關節受損的人不在少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大量患者需要進行關節置換,每年僅髖關節置換的潛在需求就超過120萬例。但是人造骨頭往往是均碼尺寸,換上去“不合身”,讓人苦不堪言。創業者沈理達多年潛心研發3D打印關節,為這些人群帶來了福音。


    沈理達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促使他開始創業的契機,其實是來自一群人共同的夢想。沈理達的導師師承余承業老校長,是國內最早開展3D打印研究的學者之一,現如今將研究的接力棒交到了年輕人的手中,期望學生能夠將3D打印技術真正的轉化出去,服務于社會。


    沈理達的英國導師王長江教授也有著同樣的心愿,王教授有一個縈繞心頭多年、難以釋懷的心結:母親離世前幾年骨折植入的鋼板斷裂在體內,久病不愈。他雖然能為跨國公司設計很多款骨科植入物,卻對國內母親的醫治無能為力,因此也不斷鼓勵沈理達將先進的骨科技術普及出去。

    2016年,沈理達創立了個性化關節定制平臺,立志將前輩們多年積累的個性化定制關節的學術成果進一步發揚光大,通過產業化的形式,做成一個能夠造福患者的“醫工結合”平臺。人工關節是一個高科技產品,涉及生物力學、新材料、先進設計及制造、摩擦學、醫學等眾多知識領域,我國在關節產品整體的技術儲備上仍然與歐美存在較大差距,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渠道等優勢短時間很難突破。但是,個性化定制關節因人而異,人種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這成為我國彎道超車的一個契機。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沈理達和團隊成功地實現了理論到臨床實踐的轉化,他們”量體造骨”,讓醫生與工程師在手術前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性別等條件,從醫學與打印工程的角度共同探討,從而打印出符合患者病灶的三維模型,植入假體精度達到0.1毫米,解決了過去的“均碼”關節不吻合、不匹配的問題。

    沈理達的團隊有著我國唯一一張人工關節注冊證,只有擁有這張授權,才可以進行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個性化定制。目前他們已經取得5項發明專利,積累相關病例697例,幫助450多名患者重新站了起來。這種3D打印關節的特殊結構使得術后翻修率幾乎為零,避免了標準化關節因日常損耗造成的翻修,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在《創業英雄匯》節目現場,許多嘉賓對這種技術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創業導師田寧透露說自己就是一個膝蓋重度損傷患者,一些打籃球的球友也手術更換了膝蓋和股骨頭,希望這種產品能給使用者帶來更大方便。也有投資人提出質疑,認為關節的個性化定制沒有太大必要。那么創業者沈理達將如何作答,又能否成功獲得期望中的融資金額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

    3D打印關節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