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西安市紅會醫院院長郝定均攜脊柱外科團隊,完成了全球首例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
患者劉女士今年52歲,來自陜西省洛南縣,5個月前出現了左上肢脹痛、麻木和無力癥狀,且伴有走路不穩。劉女士選擇在當地醫院保守治療,針灸、按摩都試遍后,癥狀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重,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劉女士非常著急。因此,其家人下定決心要找最好的醫院為劉女士醫治,經多方打聽和網上查詢,得知西安市紅會醫院是全國三大骨科中心之一,紅會醫院脊柱病院是西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專業化最高的脊柱病專科醫院,于是來紅會醫院尋求治療。
經過詳細檢查,發現劉女士頸4/5巨大椎間盤突出。住院后,郝定均院長帶領脊柱病院退變與腫瘤病區主任單樂群及科室醫生進行了充分的術前討論。經討論后認為,患者年齡不大,頸椎穩定性好,頸椎退變增生不嚴重,頸椎間盤突出節段少。如果按常規給患者實施頸椎間盤減壓融合術,固定節段活動度喪失,術后可能出現臨近節段退變而需要再次手術治療,后續治療曲折,得不償失。而頸椎間盤置換術在徹底進行椎間盤減壓切除的同時,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頸椎的活動度,降低臨近節段退變的發生率。3D打印技術被提上方案。
紅會醫院脊柱病醫院退變與腫瘤病區主任單樂群說,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假體是基于患者的影像資料,先重建患者自身的頸椎3D圖像,再根據圖像資料設計并量身定制出最符合患者的個性化假體,3D打印出來假體后應用于患者手術。經充分討論并與劉女士及其家屬溝通后,郝定均院長攜團隊決定為劉女士進行這一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
手術由郝定均院長主刀,何思敏主任醫師、錢立雄主治醫師等擔任助手,切除完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后,將依照劉女士影像資料設計的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假體植入到切除的頸椎椎間隙內,手術進行非常順利。術后第3天,劉女士就可以借助家人攙扶下地行走,困擾已久的左上肢脹痛、麻木、無力及行走不穩的癥狀明顯改善。術后第5天,劉女士就在頸托保護下自由行走了,劉女士及其家人對手術效果非常滿意。據郝定均院長介紹,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是近年來頸椎間盤突出手術的新術式之一,西安市紅會醫院在國內也是最早開展此類手術的醫院之一。
與傳統的融合術相比,它不僅能取得相同的手術效果,還能保留頸椎的活動度,降低臨近節段退變的發生率,使部分患者能避免再次手術。但目前市面上使用的人工頸椎間盤假體均為進口產品,價格昂貴,尺寸均按國外人群的解剖參數來設計生產,與我國患者不相適應,假體上下表面設計與椎體的上下終板也不匹配。目前市面上使用的人工頸椎間盤假體均為進口產品,價格昂貴,尺寸均按國外人群的解剖參數來設計生產,與我國患者不相適應,假體上下表面設計與椎體的上下終板也不匹配。
考慮到每一位患者的頸椎終板形狀都存在差異,用一個現成的標準植入物不可能匹配所有患者的生理參數,而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正好能解決上述價格昂貴,尺寸不匹配等問題。基于這些原因,在郝定均院長的帶領下,紅會醫院脊柱病醫院閆亮主任、賀欣副主任醫師及錢立雄主治醫師等的研發團隊花費近2年時間,研發了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假體,同時進行了嚴格的動物實驗和生物力學實驗,證實了該假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據科技查新結果,目前全世界還沒有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應用于臨床的報道,此次3D打印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為世界首例,距2018年8月份郝定均院長攜團隊完成的全球首例混合現實引導下脊柱畸形矯形手術間隔不到一年,這些新技術的誕生,讓更多疑難病例、特殊患者有了最佳的治療選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