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國創中心激光增材制造實驗室,客戶定制的地鐵車輛受流器已經完成激光增材制造。激光增材制造,也就是俗稱的3D打印技術,國內外航空航天、汽車、船舶、核電等制造企業實現了部分應用,但在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前沿探索階段。
國創中心激光先進制造研究所技術專家博士 馬明明:整個國內,甚至全球,激光在軌道交通行業運用都是比較少的,尤其是增材制造,在株洲來講我們算是比較早,在全國來講我們已經算是處于領先地位。
一直以來,軌道交通裝備企業零部件大多采取鍛造方式制作,相比而言,激光增材制造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中運用具有一體化成型、減少零件數量、小批量等優勢。
國創中心激光先進制造研究所技術專家博士 馬明明:會出現一些比如說焊縫的開裂,還有產品試制周期的一個問題,模具開模成本高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引入3D打印,引入增材制造,我們就可以很好解決這些難題。
除了激光增材,國創激光增材制造實驗室還針對激光焊接、激光清洗、激光強化等領域展開技術攻關,部分項目已在中車株機、聯誠集團、九方裝備等企業落地。
激光增材制造實驗室所屬的國創中心,由株機、株所、電機等株洲軌道交通產業龍頭企業,以及清華研究院、株洲國投集團等企業和科研院校共12家單位組建,致力于打造軌道交通行業的創新平臺。不同于單一企業單打獨斗搞科研,國創中心集合多家股東單位的資金、技術,創新機制,針對行業內制造領域的關鍵性共性難題,展開技術攻關、新產品試制。
國創中心戰略發展中心總監 陳皓:行業面對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每個企業都要面對,每個企業獨立去攻關解決,既浪費成本而且效率還不一定高,我們通過整合所有股東力量解決這些問題既實現個人發展又實現企業自身的發展,同時成果也可以運用到每個企業之中,是一種共贏的過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