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軍工航天新聞

    創造歷史的SpaceX:制造業屌絲如何逆襲?

    星之球科技 來源:遠川科技評論2020-06-02 我要評論(0 )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2分,美國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商業載人飛船(demo-2)終于迎來載人航天首飛,獵鷹9號火箭從位于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2分,美國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商業載人飛船(demo-2)終于迎來載人航天首飛,獵鷹9號火箭從位于佛羅里達州東海岸的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順利升空。9分鐘后,一級火箭在海上回收成功,12.5分鐘后,火箭二級和飛船順利分離。

    這是全球首次由商業公司制造和運營載人航天,為了見證這個歷史時刻,川普也親自趕到肯尼迪發射臺目睹火箭的升空并在發射成功后發表演說。

    SpaceX的載人航天發射成功,不僅是全球歷史上第一次商業載人航天,同時也結束了美國本土自2011年以來沒有載人航天發射的窘境,意味著美國再次擁有了穩定可靠的載人航天體系。馬斯克和SpaceX再次被推到眾人面前。

    問題也被拋出,一個另類的富豪,一個屌絲出身的民營航天公司,憑什么影響了美國,改寫了人類航天史?

    “這是一個中年男人英雄之旅的故事,也是一個制造業新生代夾縫中趕超的樣本。”

    2001年10月下旬,剛過而立之年的埃隆·馬斯克在兩位好友的陪同下秘密跨越大西洋飛往莫斯科。這是一次瘋狂之旅,馬斯克打算購買洲際彈道導彈。兩位好友同行目的更奇葩:看住馬斯克。因為后者沉溺在造火箭中無法自拔,“難道他在發揚博愛精神嗎?他真是瘋了”[1]。

    俄羅斯人沒把他們放在眼里,無休止的酒肉聚會過后才會懶洋洋地冒出一句:“你要買什么來著?”莫斯科市中心附近的一樁大樓里,又是推杯換盞過后,俄羅斯人給了報價:800萬美金一枚,馬斯克還價:800萬美金給我兩個。俄羅斯人看著他,說了一句,“好了,小孩,別鬧了。[1]”接著諷刺馬斯克沒錢。

    馬斯克被徹底激怒了,不僅瞧不起人,還準備敲我竹杠,起身揚長而去。

    大雪覆蓋的莫斯科街頭,三人揚招了一輛出租車駛向機場。兩位好友松了一口氣,終于不用談論造火箭這個白日夢了,兩人在飛機上享用起了高級酒水。只有馬斯克一人在角落里抱著一個筆記本,不一會,他突然蹦出一句:“嗨,兄弟,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1]”。

    兩人驚呆了,眼前這個書呆子已經用一張Excel表格詳細拆解了造火箭的各項成本數據。在此之前他不過就是一個碼代碼的碼農,創業撞大運成了億萬富翁,從哪學的這些航天知識?原來過去幾個月,馬斯克翻閱了無數的書自學如何造火箭。

    無論親朋好友怎么勸告,他始終堅信自己造才是唯一出路。奇幻的莫斯科之旅之后,一個新晉億萬富豪就這樣開始了一場“瘋子”之旅。

    Part.1 初生牛犢:“窮小子”把 NASA告上法庭

    2002年2月, 洛杉磯郊區埃爾塞貢多格蘭大道東1310號的一間舊倉庫里,SpaceX成立了。

    SpaceX成立,右三:馬斯克

    一個詞概括初生的SpaceX: 窮。

    航空航天,花錢如流水,“沒有十億美金,你都無法叫醒波音起床”。2002年,eBay 15 億美金收購PayPal,馬斯克凈賺了1.8億美金并拿出1億給了SpaceX,但這個錢拿到航天領域,連個水花都不會有。第一批員工入職時,他們被告知SpaceX的目標是成為“太空行業的西南航空”,這是一家美國的廉價航空公司,能省則省。

    在馬斯克之前,也有不少億萬富豪想要蚍蜉撼樹,但都鮮有水花,這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周期的行業,不管是對科研水平還是應用工程轉化的要求,都非其他行業可比。業界流行這樣一個笑話:在太空領域,變成百萬富翁的最快方法是什么?從億萬富翁做起「2」。

    太空項目曾是一個100%由NASA(美國宇航局)壟斷的市場,高度的國家壟斷也帶來了弊端。美國的太空技術,近40年之內幾乎是原地踏步。馬斯克瀏覽了NASA的主頁,卻發現找不到火星項目的研究資料,“每個領域的技術都在進步,為什么偏偏這個領域沒有?”2003年他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場演講中質問地不留情面。

    太空項目的游戲規則要求你不僅要忽悠硅谷,還要巴結華盛頓。SpaceX誕生時,航天業已由“國家主導”逐漸進化到“寡頭主導”階段,這是一批少數具有技術實力和復雜系統項目研制經驗的企業集團,他們壟斷市場,分享政府訂單,以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代表[12]。

    不久后,NASA就把一份價值2.27億美元的獨家供應合同給了另外一家公司,而SpaceX沒能一起參與競標。為此,在NASA供職的一位好友薩斯菲爾德私下安慰他“別擔心,還會有別的。SpaceX的合同馬上就要來了[2]。”沒想到這反而讓馬斯克更加憤怒了。為什么NASA要花納稅人的錢拯救弱者而不是扶持強者?

    美國的精英群體中,有一小群安·蘭德的簇擁者。這是一位非常小眾的俄裔女哲學家,尊崇者奉若神明,鄙視者視其為邪教分子。安·蘭德主義者的典型特征是:理性利己、捍衛個人主義,推崇英雄性和創造性。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是其虔誠信徒。

    2004年5月5日,馬斯克在參議院作證,借機大倒苦水。律師還拿出了證明NASA程序不正義的證據,這其中,薩斯菲爾德發給馬斯克的那段安慰性的談話也被當作證據昭示天下,這個非常沒情商的騷操作讓人大跌眼鏡,為了贏,馬斯克就這么把NASA里唯一的好友給“出賣”了?

    最后,結果也讓人大跌眼鏡,NASA被勒令撤銷合同,SpaceX險勝。馬斯克將其歸功為體制內殘存的一批誠實、堅毅官員的努力。但根源上是內部力量的博弈,太空商業化的倡導者需要一個自己可以下注的標的,SpaceX恰好卡在了賽道上。

    2000年以后,美國本土涌現出了以SpaceX、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為代表的民營商業航天初創公司。跟波音、洛馬這些人脈深厚、家大業大的百年老店不同,這些后起之秀大多由功成名就的個人富豪領導,風格各異卻又目標一致,SpaceX張揚,藍色起源低調,但都野心勃勃企圖重現美國航天業的輝煌。

    左起:貝索斯、馬斯克、理查德·布蘭森

    此后,SpaceX還告過波音、洛克希德馬丁但都被五角大樓駁回了。后兩者長期壟斷了國防部的訂單長達數十年。“就好像你在建房子,另一人在你邊上建了一幢,還叫你滾。我心想,這都什么玩意兒,我們一定要抗爭到底,根本不公平[2]。”

    但不是每一次橫沖直撞都能如此幸運,現實很快就教訓了野心勃勃的窮小子。

    Part.2 三連敗:“小不點”彈盡糧絕

    2006年到2008年,SpaceX一共試射過3次火箭,但無一例外均以失敗告終。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就是馬斯克的一個天真幻想,SpaceX自研火箭也被安上了個“橡皮筋+密封蠟的組合”的綽號。

    獵鷹1號爆炸

    三連敗嚴重摧殘了員工們的意志,不少人泡在發射基地附近的酒吧里借酒消愁。整個公司還要應對外界的冷嘲熱諷。洛馬的頭號說客在國會山輕蔑地稱SpaceX為“小不點”。波音稱SpaceX的火箭是用“自行車零件”造的[2],還向紐約時報嘲笑:他們怎么也得發射成功證明下自己嘛[3]。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洛馬女老大

    這是一個白骨累累的行業。馬斯克曾經問過一個太空行業的高管:你知道有多少人死在珠穆朗瑪峰嗎?幾百個。

    禍不單行,他和第一任妻子的首個孩子Nevada在10個月大時意外猝死,孩子被送往醫院時已經腦死亡,最終在妻子的懷里拔下呼吸機,妻子悲痛不已,而馬斯克卻拒絕談論此事。他和妻子的關系也逐漸走到崩潰的邊緣。

    如果給2008年的馬斯克做一個畫像:一個赤手空拳來美國打拼,險成億萬富翁的幸運兒,突然成為了一個痛失愛子、傾注全部心血卻看著公司瀕臨破產,被記者和妻子在媒體上無窮羞辱的loser[1]。第二任妻子萊利回憶,“他就像死神,半夜他會在睡著的情況下,爬到我的身上開始尖叫”。

    2012年,馬斯克接受CBS王牌節目《60分鐘》采訪時回憶起這段艱難的日子。他眼里含著淚花,主持人問他,“你會放棄嗎?”“永遠不會,除非我死了。”但事實上,他已經沒錢了,如果第四次發射繼續失敗,SpaceX就必須宣告死亡。

    2008年9月28日,炎熱的太平洋夸賈林小島上風平浪靜,決定馬斯克生死的最后一場賭博就要開始了。

    Part.3 生死豪賭:銀龍尋夢太空

    這一天,獵鷹1號即將進行第四次發射。空前的壓力讓員工們的動作都開始“變形”。發射前壞消息不斷。發射前2周的凌晨三點,火箭在運輸過程中被損壞,緊急補休后才脫離險境。

    太平洋時間下午4點15分,獵鷹1號完美地在500多名SpaceX員工的尖叫聲中順利進入太空軌道[7],成功了!有人激動地留下了眼淚。這次發射,SpaceX還搞起了直播。但實際上此前外界一直看衰,整個火箭虛載了360磅貨物[1],因為政府不希望再有東西爆炸入海。

    ?為了分散注意力,馬斯克特意在當天帶著孩子們(他跟首任妻子有5個兒子)去了迪斯尼,然而在發射前兩分鐘,他還是趕回了發射控制室,“那是我人生中最激動的一天。“絕地反擊,SpaceX反超波音、藍色起源一眾競爭對手,成為了全球第一家成功研發和發射液體運載火箭的私人航天公司。

    發射是成功了,但SpaceX卻面臨巨大的財務危機,與此同時,他的特斯拉也快要破產,而他自己的錢只夠救一個。絕望中,馬斯克接到了NASA的電話,一筆16億美元的合同從天而降,激動的他在電話里告白:“I love you!”

    此后,SpaceX首先將獵鷹1號火箭進行了升級,將原本火箭第一級僅有1臺梅林(Merlin)發動機的獵鷹1號,成功升級為由9臺梅林發動機組成的獵鷹9號。獵鷹9號作為目前SpaceX最為成熟的火箭,主要負責SpaceX的發射任務,今天的載人飛船也同樣是由獵鷹9號發射。

    圖:獵鷹對比

    事業進入加速軌道的SpaceX身后卻是一個快要觸底的美國航天事業。

    太空項目曾一度是蘇聯獨霸,1969年阿波羅登月成功后,美國搶過了太空一哥的頭把交椅,但整個登月計劃耗費了1350億美金,龐大的成本開支一直是美國政府的心病。1986年”挑戰者“號、2003年”哥倫比亞“號接連爆炸,也重挫了航天業的熱情。NASA也不再是政客的寵兒。

    這個頹勢在2011年后達到歷史最低點,這一年美國最后一架航空飛機“亞特蘭蒂斯號”(Space Shuttle Atlantis)”退役,自此美國已再無航天飛機可用。此后九年,NASA只能通過與俄羅斯合作,從哈薩克斯坦發射俄羅斯“聯盟號”(Soyuz)飛船將美國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

    圖:亞特蘭蒂斯號退役

    不僅丟臉,而且費錢,俄羅斯開出的報價是:一個座位約2000萬美元。這種感覺跟馬斯克去莫斯科購買洲際彈道導彈時的待遇如出一轍。從老大哥再次淪為俄羅斯人的小跟班,個中屈辱一目了然。

    國家隊衰弱的同時,美國政府開始對商業航天加強扶持。2005年,時任NASA局長格里芬明確表示將會向商業公司購買服務[12]。2015年,眾議院通過了《年關于促進私營航天競爭力、推進創業的法案》和《商業航天發射競爭法案》,從政策保障層面進一步刺激了整個商業航天行業的發展。

    利好的大背景下,商業航天發展迅速。

    2012年5月,SpaceX成功發射一架獵鷹9號火箭,火箭順利將龍飛船(Dragon)送到預定軌道,完成運送物資進入國際空間站的任務。這再次創造了記錄,成功制造并發射了第一艘由私人公司研制的航天飛船。而今天載人航天的龍飛船(demo-2)正是在第一代龍飛船基礎上改進的龍飛船二代(Dragon V2)。

    圖:龍飛船

    龍飛船的名字來自美國民謠組合上世紀60年代廣為流傳的一首名為《魔法龍帕夫》(Puff, the MagicDragon)的歌曲[4]。歌詞中的Puff實為一虛構的奇異龍,展現了一個小孩的探索和成長。

    除此之外,SpaceX還開始了“星鏈”計劃(Starlink)。利用自家發射的獵鷹9號火箭,SpaceX已經將420顆通信衛星發射進入地球軌道,依靠低軌衛星組網,預計今年末在北美地區就能初步實現通網功能。2019年底,SpaceX開始著手建造下一代星際飛船Starship。

    Starship穩步推進之下,馬斯克大膽給出了火星登時間表。如果開發和測試進展順利,星際飛船第一次搭載100名乘客的火星發射任務最早可能在2020年代中期完成。而到2050年,馬斯克計劃讓100萬人登陸火星。

    圖:推特截圖

    30年后登陸火星的言論一出,馬斯克又一次成為了別人眼里的“瘋子”。而讓這個“瘋子”最頭疼的不是錢,也不是技術,而是傲慢的權力。

    Part.4 挑戰體制:再告美國空軍

    2014年4月,華盛頓的一次演講結束后,馬斯克坐在轎車后面,助手問他接下來要做什么。向后仰頭,閉上眼睛,身高逼近1米9,肩寬膀圓的他像尊大佛一樣開始沉默。8分鐘過后,他突然睜開眼睛,“提起訴訟,”[2]然后下車大步流星走進下個會場。

    此前,五角大樓準備向聯合發射聯盟(ULA)提供一大批高達110億美金的合同,這家公司是波音和洛馬的親兒子。但另一邊,SpaceX連發射火箭所必須的空軍認證資格都拿不到,在飛行測試中直接蓋章“異常”[5]。

    硬核宮斗美利堅版本:不是讓你當跟班小弟,是壓根不帶你玩。

    太空項目有兩大殺手锏:成本+合同。前者決定了一個公司進入的資金難度,后者決定了進入的資格難度。前者清晰可見,后者卻隱藏在國會山虛虛實實的會議、酒桌、人情往來中難以捕捉。從創立之初,SpaceX就被巨頭孤立了。馬斯克需要持續的跟華盛頓抗爭。只不過這一次,偏心的不是NASA,而是軍方。

    輿論場上的馬斯克表現像個咄咄逼人的暴發戶:你不給我合同,我就告你。但在政府面前他又委屈的像個不受寵的小媳婦:“不是說要把合同給我們,但起碼讓我們公平競爭吧。”

    不僅如此,“產業牌+家國牌”輪番上場,馬斯克真是個操縱媒體的大師。聯合發射聯盟的發射費用是SpaceX的四倍,他們的發動機都是俄羅斯人的,而我們的是自己造的。你們空軍想什么呢,這是要給克里姆林宮公開送刀片嗎?[6]

    外界對SpaceX第一印象:這家公司價格便宜。但殊不知,它還是美國制造業僅存的幾個火苗之一, 自身實力不俗。跟航天巨頭依賴供應商路線不同,它自己承擔了80%-90%的制造工作,從火箭、發動機到其他電子設備。一方面這有創業公司的苦衷,另一方面反而成就了他們。

    跟舉國體制不同,商業航天是市場驅動,強調盈利性。在技術可靠,經濟可承受的前提下,必須爭分奪秒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正在這個過程中,創新被激發了出來。例如,SpaceX的工程師發現,一個無線電裝置購買需要5-10萬美金,而自己生產僅需要5000,關鍵是,精簡一下這個裝置,設備的重量可以減輕20%[1]。

    最終,這場紛爭以和解撤下帷幕,但在軍工領域,SpaceX不可能通過一場訴訟就可以平起平坐,像這樣的抗爭將會伴隨著整個SpaceX的成長史。2014年9月,SpaceX和波音一起贏得了將NASA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的合同。SpaceX的合同價值是26億美元,波音是42億。

    2020年的這場載人發射前,波音再次輕視了這些后起之秀,“一個抽大麻的家伙能打敗我們?”[11]然后迅速被打臉。

    Part.5 為什么是SpaceX?

    比底蘊,美國同期進入商業太空市場的還有百年老店波音、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初出茅廬的SpaceX自然無法相比;比財力,剛剛跨入億萬富豪門檻的馬斯克,也遠不是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旗下太空探索公司藍色起源的對手。為什么是SpaceX?

    首先,SpaceX的誕生趕上了美國最支持商業航天的時代。自開始太空探索以來,這個產業就被政府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從1961年5月美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水星號”發射,至2011年7月“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退役,NASA一直主導著所有美國航天器的設計、制造、測試全流程,也保持著對火箭和飛船的控制權和使用權。

    但航天器一直居高不下的成本問題,讓美國不得不放慢腳步。2004年,布什政府由于預算問題,宣布暫停美國航天飛機計劃,NASA轉而通過資助商業公司的形式繼續進行太空活動。

    2006年,NASA正式啟動了“商業軌道運輸服務”(COTS)計劃,2009年又啟動了“商業乘員開發”(CCDev)計劃。在這些項目里,NASA從開發者轉向投資者和消費者,為企業提供需求和部分資金,企業則負責航天器的開發和制造。正是有了NASA力推的商業航天計劃,SpaceX的研發才能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

    其次,除去NASA常年資金加訂單的支持,SpaceX的成本屠殺能力同樣是冠絕整個行業。作為“上天”的必需品火箭,安信證券測算SpaceX的獵鷹9號發射單位質量發射費用僅為0.75萬美元/千克,SpaceX的發射報價直接拉低了整個行業一個數量級。

    圖:安信證券對SpaceX發射成本的測算

    而根據planetary society分析師的測算,SpaceX此次載人航天的單座報價,同樣是吊打各個前輩和對手的存在。

    載人龍飛船的單座報價預計在6000-6700萬美元之間,而此前美國的水星號、阿波羅號等一眾前輩,以及目前俄羅斯的“聯盟號”和波音正在研發的“星際客機”的報價最低也在9000萬美元的水平,性價比遠均不及SpaceX。

    圖:各國航天器對比(左二為龍飛船,左三為聯盟號)

    就在今年5月中旬,SpaceX載人航天發射之前不久,NASA就已經正式終止了向俄羅斯聯盟號購買座位的談判。

    而且,SpaceX完成吊打同行這一“壯舉”的背后,依靠的還是NASA最少的資金支。Planetary society分析師發現,SpaceX載人龍飛船項目從NASA得到的資金支持大約是17億美元,而暫時尚未研發成功載人航天任務的波音卻從NASA拿走了28億,此前NASA自研的載人航天器的研發成本更是比SpaceX整整高出了一個數量級。

    比你用得錢少還比你研發得快,價格屠夫SpaceX靠著這一招直接拿下NASA每年的大筆訂單。

    再次,SpaceX能實現成本優勢、獲得NASA源源不斷資金支持的背后,快速迭代能力才是馬斯克最大的底牌。

    圖:獵鷹火箭迭代圖

    SpaceX的王牌火箭獵鷹9號從2010年首次發射至今已經推出了5個版本,從2010年的v1.0版本,到如今的v1.2block 5版本,獵鷹9號十年時間內硬生生將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4噸升級到8.3噸。

    而作為獵鷹系列火箭的核心,梅林發動機的迭代對于獵鷹火箭運力的飛速提升功不可沒。

    圖:梅林發動機迭代圖

    梅林發動機的進化是透視SpaceX研發實力的一面鏡子。

    獵鷹1號首次發射時搭載的梅林1A版本發動機在發射時著火,導致發射失敗。而五年后獵鷹9號發射時,順利完成兩代升級至1C版本,并成功將九臺發動機并聯,把這臺本身并不算強大的發動機的性能用到了極致。此后又相繼推出1C真空版,1D版本,1D+版本,火箭發動機三年一小更,成功被做出了電子產品的感覺。

    而被寄予火星登陸厚望的Starship星際飛船的研發道路,更是又一次向世人展現了SpaceX變態的迭代速度。

    SpaceX星際飛船第一代原型機MK1于2019年11月的一次低溫壓力測試中損毀,SpaceX立即開始了下一架星際飛船原型機的打造。

    圖:MK1損毀圖

    第一次耗時3個月打造,但新一代原型機SN1在今年2月底的壓力測試中還是沒能順利通過。

    圖:SN1損毀圖

    第二次耗時1個月打造,第三代原型機SN3依然在壓力測試中折戟。

    圖:SN3損毀圖

    第三次耗時不到1個月,原型機SN4終于完成建造并順利通過壓力測試,但在昨晚的測試中,不幸再次爆炸。對此,馬斯克說SpaceX已經做好了SN系列原型機要經過20多次改版才能達成Starship最終版的準備。

    圖:SN4原型機點火測試爆炸

    圖:SN5的建造圖片

    目前,SpaceX已經是美國商業航天不可小覷的力量。2016年9月,公布殖民火星,2017年2月開放太空旅游項目,9月宣布月球基地營造計劃。而這一切 ,不過是一個航空門外漢領著7000名員工18年奮斗的結果。埋頭苦干,辛苦耕耘,是SpaceX這家公司的準則。

    Part.6 探索人類的太空家園

    “你認為我瘋了嗎?”為馬斯克寫傳的作者萬斯第一次見他時,馬斯克問了他這個問題,萬斯愣住了,在后來的相處中,萬斯才了解到馬斯克那個問題不是在問他,而是在問自己。

    馬斯克很少敬佩商界大佬,霍華德·休斯算是一個,這個美國歷史上有名的航空先驅,正是電影《飛行家》的原型,他還有個跟馬斯克一樣的綽號“瘋子富豪”。此前有人詢問PayPal聯合創始人彼得·提爾,硅谷真正的創業者應該什么樣?他回答“to be like Elon ”。

    從激動人心的建國年代的國父們,工業輝煌時代的愛迪生、福特,到喬幫主、馬斯克,有個詞部分地契合了這部分人身上的精氣神兒,“Manifest Destiny”(昭昭天命):堅信注定生而不凡,堅定樂觀,這也有點清教徒式的理想主義:希望改變世界,希望世界變好。

    有人稱SpaceX為航天界的小米,讓航天界見識到了低成本戰術的威力。

    也有人稱SpaceX為航天界的福特,給航天界帶來了變態的工程實現能力。

    可有誰意識到,自它誕生起,SpaceX在航空航天領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屌絲,馬斯克這個書呆子+將軍的復合體挑戰了國家意志,挑戰了行業教父,愣是萬千荊棘中殺出了一條血路來。昔日人們口中嘲笑的瘋子之旅,如今已成為一個萬眾矚目的英雄之旅。

    而這會如何造福我們蕓蕓眾生?

    20世紀末,當“旅行者號”接近太陽系邊緣時,美國天文學家薩根懇求NASA讓飛船轉一下身,回過頭來遙望下地球,于是在這張珍貴的太陽系的全家福里,地球,成了一個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

    每個最高領袖,每個劣跡斑斑的刁徒,每個獨裁者,每個你曾愛過的人,大家都會出現在這個暗淡藍點上。大家斗得血流成河,可爭的是什么呢?爭的是對一個小點上的一小塊地方有片刻的控制權[8]。

    對其他世界的探索絕非虛妄,而是為人類的生存尋找下一個出路。上世紀60年代,阿波羅登月激勵了一代人向前奮斗,同樣地,可能最終,將我們帶上火星的并不會是SpaceX,但馬斯克和他的公司是這個時代最棒的探索者,他們激勵無數人向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頭頂的那片星空。

    這是一個新的大航海時代,我們這代人,也許會看見,做夢也想像不到的奇景。

    獻給探索者們。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