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軍工航天新聞

    奮斗者號突破一萬米深潛 技術領先全球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11-30 我要評論(0 )   

    海南三亞,南山港。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斗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

    海南三亞,南山港。

    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斗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

    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海底1萬米的世界,有多大魅力?

    里程碑!

    中國躋身深潛世界“排行榜”前列

    你好,神秘的深海!

    大洋之底,馬里亞納海溝,迎來“奮斗者”號的無聲問候。我國從此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馬里亞納海溝被稱為“地球第四極”,水壓高、完全黑暗,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其最深處約11000米,相當于珠穆朗瑪峰疊加華山的海拔高度。

    11月10日清晨,載有3名潛航員的“奮斗者”號從“探索一號”母船機庫緩緩推出,被穩穩起吊布放入水,近4小時后,“奮斗者”號成功坐底,下潛深度達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從全球范圍看,大深度載人深潛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關口。

    中國起步晚,卻迎頭趕上。

    2012年,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問世,創造當時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7062米的世界紀錄;2017年,4500米級“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獲得突破,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化、關鍵設備國產化”。

    攻關不停步,海洋科技必須自主自強。

    作為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的一個核心研制項目,“奮斗者”號實現了跨系統、跨單位、跨部門的大團隊合作。

    不容易!

    關鍵技術“護航”萬米深潛

    “奮斗者”號的特殊本領,可以用五個關鍵詞來概括。

    ——設計。

    “奮斗者”號下潛到萬米深海,還要攜帶3名潛航員長時間穩定作業,設計難度可想而知。

    設計人員針對超高壓復雜環境,采用多系統融合集成設計,使“奮斗者”號潛浮速度、艙內空間使用率等指標大幅提升,同時通過載人艙實時監測和評估策略,實現潛水器優良的機動性能和安全性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抗壓。

    在萬米深海,水壓超過110兆帕,約合1千個標準大氣壓,相當于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

    這種極端壓力條件下,按照載人艙的目標尺寸和厚度要求,以往深潛器使用的材料已經不能滿足要求,需要找到一種高強度、高韌性、可焊接的鈦合金。

    科研團隊歷時數年,自主發明了特殊鈦合金材料,又通過攻克高強度、高韌性鈦合金焊接技術,成功解決了載人艙球殼的建造難題。

    ——操控。

    潛水器去到萬米深淵,可不只是“到此一游”,還要完成巖石、生物抓取,以及沉積物取樣等精準科考作業。這需要靈活的機械手、智能化控制系統和電動觀測云臺。

    針對深淵復雜環境,“奮斗者”號實現了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學觀測、高精準作業取樣等功能。

    ——通信。

    “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斗者’號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后,3位潛航員第一時間通過水聲通信系統分享了他們的心情。

    水聲通信是“奮斗者”號與母船“探索一號”之間溝通的唯一橋梁,實現了潛水器從萬米海底至海面的文字、語音及圖像的實時傳輸。

    相較“蛟龍”號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的聲學系統實現了完全國產化,技術指標更高。

    ——浮力。

    載人潛水器“下得去”,還得“回得來”。這里面的關鍵是固體浮力材料。這種材料既要密度低,又要耐高水壓,制備技術難度大,世界范圍內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

    經過持續攻關和多番論證,一種高強空心玻璃微球脫穎而出,兼顧了材料的密度與強度,實現了浮力材料的重大突破。

    眾多關鍵技術提供“護航”,讓“奮斗者”號的機動性、作業能力、舒適度及安全性大幅提升,成為國際唯一能同時攜帶3人多次往返全海深作業的載人深潛裝備。

    接力棒!

    載人深潛精神立典范

    與載人航天一樣,載人深潛也秉持了“一棒接著一棒跑”的傳統,形成了一批領軍科學家隊伍。

    “‘奮斗者’號部件的國產化率超過了 96.5%,具備了全海深進入探測和作業的能力。”“奮斗者”號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葉聰感慨萬千,“參研參試人員克服了多個臺風的阻撓,經歷了無數驚濤駭浪的考驗,向世界最深處進軍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在中國載人深潛精神的激勵下,“奮斗者”號為科技創新樹立了典范。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奮斗者’號成功研制和萬米海試的突破,是新型舉國體制的生動實踐,將為深海科學考察、海底精細作業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為下一步帶動深海能源、材料等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6500米以深的深淵,是國際公認的解決生命起源、地球演化、氣候變化等重大科學問題的前沿領域。

    隨著“奮斗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并返航,一系列科研成果將為人類揭開更多海洋奧秘。


    轉載請注明出處。

    奮斗者號萬米深潛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