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2020年,中國光伏產業發生了很多事情,有的是曾有所預料的,有的則是非常突然。黑鷹光伏根據新聞事件的突發性、重要性和影響力,擇選出“2020年光伏十大新聞”,歡迎讀者一起交流、探討和補充。
從2020年9月到11月,三個月內,習近平主席6次談到新能源發展。
這樣的頻次和力度,前所未有。
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宣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中國一錘定音,引發全球巨大反響、共鳴和贊許。
到了11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再次提到實現碳中和目標,并表示“中國言出必行,將堅定不移加以落實。”
10月31日,第2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文中特別提到了我國新能源的發展水平和地位:“鍛造一些‘殺手锏’技術,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提升產業質量,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系,形成對外方人為斷供的強有力反制和威懾能力。”
黑鷹光伏認為,中國歷來是負責任的大國,減排就此從一道“論述題”變成了“必做題”和“數學題”。未來無論國內各種商業利益博弈多么復雜,都會以此目標、此趨勢作為一個重要引領。
從大趨勢來判斷,“碳中和”,將成為未來40年中國能源發展,甚至經濟發展的主線之一。可以預期,光伏和風電等新能源必將在其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尺寸之爭,眼花繚亂。“182陣營”PK“210陣營”,從市場到輿論,你來我往,貫穿2020的大半年。
2020年6月24日,阿特斯、江蘇潤陽、江蘇中宇光伏、晶澳太陽能、晶科能源、隆基綠能、潞安太陽能等7家光伏企業發布聯合倡議,呼吁建立統一的M10硅片尺寸標準,即182mm×182mm。
很快,2020年7月9日上午,600W+光伏開放創新生態聯盟正式宣告成立。聯盟由光伏產業鏈上、下游39家企業共同參與組建。該聯盟表示,將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發揮各自產業優勢,串聯產業鏈各環節,共同促進光伏產業邁入下一個具有突破意義的新時代,推動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媒體上幾番論戰后,11月12日,一場由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綠能聯合打造的“182組件與系統技術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還舉行了近1個小時的媒體閉門會。
會議上,按隆基股份預期,2021年底單晶硅組件的產能應達到30GW,預計2021年隆基股份166和182的產能將各占一半。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表示,2021年公司的產能方面布局是:三分之二為Tiger Pro系列的182組件。晶澳科技方面預計,2021年企業年化產出將超20GW。
市場計算,三家公司在明年的總體產能可能約54GW(晶科、晶澳分別20GW、隆基第一季度為13.5GW)。由于隆基股份實測的產能截至明年前三月,因此三家企業的實際182產能可能會要高于54GW。
“210陣營”很快做出回應。11月27日,包括天合光能、通威股份、東方日升、中環股份、上機數控在內的8家光伏企業共同發起《關于推進光伏行業210mm硅片及組件尺寸標準化的聯合倡議》。
聯合倡議稱,為推進光伏行業標準化,在210-220mm尺寸范圍內應選擇210+/-0.25mm作為唯一尺寸,同倡議依照該尺寸修訂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以及光伏行業協會已有的組件尺寸標準。
參與倡議的企業認為,通過硅片210尺寸的標準化,產業鏈可以實現最好的規模化效應、降低成本,推動實現光伏發電全面平價上網。
“210”,還是“182”,到底誰主沉浮?
且看市場選擇。
2020年5月20日,中環集團宣布將以109.74億元對外轉讓100%股權。
這意味著一場國資混改進入真正的啟動期;隨后1個月左右,TCL正式宣布競標。
7月15日,中環集團股東確認將把公司100%股權轉讓給TCL,此次混改獲得了重大推進。
這是新能源領域,國資混改歷史性的一幕。
TCL科技對中環現有核心業務管理團隊不吝贊譽之辭。TCL科技認為,此次交易有助于雙方發揮資金、技術、經驗等優勢,通過協同整合、產業落地、需求引導等方式進行突破,把握半導體向中國轉移的歷史性機遇、能源供給清潔升級及智能聯網電器化的發展浪潮,有助于本科技集團邁向全球領先產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而對于光伏龍頭企業之一——中環股份而言,混改若能順利實施,中國光伏制造領域唯一真正做到龍頭地位的光伏企業將“變身”民營企業。
8月17日下午兩點,TCL科技董事長李東生、中環股份董事長沈浩平等一席企業領導層在萬麗天津賓館一層大宴會廳,正式亮相在同一場合。
在這次會議上,TCL方面表示,通過參與中環混改,TCL將形成三個核心產業及引擎:第一個是智能終端;第二是半導體顯示集成;第三是新能源及半導體。在第三個核心產業上,公司目標是將中環打造成為新能源材料第一、組件前三、半導體材料前五的科技型公司。
TCL也將加大對中環股份的支持,未來繼續增加60億元投資,讓公司的機制體制更為靈活,助力中環強力發展。
體制機制對于未來的中環股份躍升式發展顯然極為重要。TCL方面表示,未來會做體制和機制上的調整,會更靈活,激發人的創造力和能動性。中環股份董事長、總經理沈浩平也表示,未來中環股份將成為綜合實力最強的光伏公司。
經營業績方面,黑鷹光伏統計發現,中環股份營業收入將連續8年(2013-2020年)保持正增長,同時連續8年保持盈利,且8年間凈利潤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高增長。
2020年前三季度,中環股份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122.77億元和11.2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11.32%和16.17%。在資本層面中環股份也展現強勁的上升勢頭,截止11月5日收盤,中環股份總市值已達728億元,較年初增長了399億元,增幅達121.28%,總市值在169家中國上市公司中居第四位。
2020年“很奇怪”的一個現象,就是所謂的價格戰,不是降價,是漲價。
先有硅料,后有輔材,供不應求。連續兩次,下游組件焦慮無比。
首先,是由新疆數家多晶硅工廠故障引發的“蝴蝶效應”,引發硅料、硅片、電池片,到組件價格的連續上漲。各種質疑、批評、預測、辯解,充斥網絡,未有止歇。
市場論、供需論、價格反彈、企業家精神、行業責任、做“優秀公司”還是“偉大公司”?不同環節、不同立場、不同判斷,難分對錯。
8月,黑鷹光伏的一位資深讀者說:“終端電站運營商不可能能無條件的接受組件價格的上漲。事實上,如果調研一下可以知道,能接受的程度只有一毛左右。硅料從60漲到80-90是可以順利傳導的。但再往后就可能要出問題。但現在可悲的是,銀漿、玻璃、eva開漲,這就壓縮了中游利潤。”
很快,玻璃價格漲幅凸顯,2020年以來超過了50-60%。且由于短缺幅度大,全行業預期短期內玻璃的漲價依然未能停歇。11月初,已經有企業“內部消息”,近期光伏玻璃可能繼續漲價30%,折算下來8-9分錢每瓦。
有人說,現在是進入了有玻璃就有組件,沒玻璃就沒組件的“新時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往往是玻璃企業“求著”組件大廠簽訂“長協”,2020年的秋天,反過來了。世間總是喜憂參半,催貨、漲價、停產、焦慮聲中,信義光能股價已暴漲150%以上,超過1000億。
另一家光伏玻璃寡頭企業福萊特,2020第三季度毛利率已超過40%。讓光伏產業鏈頗感壓力的是,福萊特預測:政策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光伏玻璃至少2022年才能緩解、達到供需平衡。”
這幾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訓。對于企業或者產業而言都是:必須重視和加強供應鏈的管理。
事發太突然。
2020 年 11 月 8 日,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被立案調查的公告:2020 年 11 月 7 日,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靳保芳先生被平度市監察委員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立案調查、留置。
10月底,這位光伏老兵參加了義烏晶澳10GW高效電池和10GW高效組件項目舉行投產儀式。
“被調查”一個半月前,靳保芳出席晶澳科技“云南曲靖二期年產20GW單晶拉棒及切片項目”的簽約儀式。當天,他被授予“曲靖市榮譽市民”稱號。
立冬后的第二天,“黑天鵝”突然降臨。一個上市企業的實際控制人“被調查”,到底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晶澳科技連續跌停!這是資本市場最直接的回應。
11月9日凌晨1點,晶澳科技就《關于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被立案調查的公告》等相關情況、以及公司經營情況向投資者做說明的細節對外進行了披露。牛新偉、黃新明、武廷棟、李少輝等晶澳科技四位核心高管同時亮相。
說明會稱:經上市公司排查,突發事件不存在財務造假、大股東占款、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等傷害上市公司股東利益的情況。公司在對于這次事件的影響做評估,并積極和客戶、市場做溝通。
具體而言:公司經營穩定管理層分工沒有變化;訂單飽滿,對相關業績達成有信心;與客戶積極有效溝通;財務和資金方面有保障,合作的銀行對公司在持續增加授信;先進技術和產能的擴張穩步進行。
風雨二十年,中國光伏產業正步入全新的“競合時代”。
何謂新“競合”?其是建立和保持產業里優秀參與者的一種動態合作競爭關系,優勢互補,協同增長。
新的“競合”早有端倪。最新的案例是,2020年11月17日,通威股份與天合光能聯合宣布:總計投資達150億,在高純晶硅、拉棒、切片及電池等領域成立合資公司,天合光能的參股比例均為35%,通威股份為65%。
身處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兩家龍頭企業均表達了同樣的觀點:發揮各自強項,相互尊重,相互認同,相互成全,優勢互補,合力共贏,一起構建更好的行業生態。而在兩個月前,也即9月25日,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發布的深度戰略合作公告“刷屏”媒體。
以天合與通威、隆基與通威的合作為“標的”,2020年,至少有數十家光伏細分頭部企業之間達成了各種各樣的戰略合作。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包括晶科、晶澳、隆基、上機數控等不少企業相許鎖定硅片、硅料、玻璃長單,價值已接近1000億。
不管是企業高層的迎來送往、還是達成戰略合作,其核心目的就是形成更深入、更緊密、更長遠的利益聯盟。黑鷹光伏相信,2020年,企業之間的各種“大合作”,很可能深刻改變未來的競爭格局;并深刻影響產業的競爭形態。
7月21日,通威股份市值突破1000億。
10月9日,隆基股份市值超過3000億。
2020年以來,整體趨勢上,不少光伏企業股票連續高漲。包括錦浪科技、晶澳科技、愛旭股份、金辰股份、通威股份、中信博、福斯特、陽光電源、天合光能、珈偉新能等企業均出現多次漲停。
黑鷹光伏綜合各方觀點來看,上漲的主要原因,其一,高層對低碳化發展的定調和承諾;其二是“十四五”新能源規劃目標或將上提,這一預期對市場起到了催化作用;其三行業基本面扎實、第四季度高景氣大概率延續的基礎上;其四,PE 估值仍然僅對應明年20 倍上下,因此仍有較好的上漲空間。
黑鷹光伏統計發現,截止11月底,中國所有光伏上市企業的總市值逼近20000億,創歷史新高。
“擴產”成為光伏2020年的一大關鍵詞。
雖然各種變數疊加,但前所未有的擴張潮無可阻擋。
這包括了光伏產業鏈上下游幾乎所有環節,包括硅料、硅片、電池片、輔材、組件等等。
涉及的企業包括了幾乎所有龍頭企業和產業鏈各環節的頭部企業,比如隆基股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愛旭股份、東方日升、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京運通、福斯特等等。
截止9月底,光伏上市公司已公布的重大投資項目超90個,總投資預算超3100億元。
另一個角度,截止2020年6月末,光伏上市公司披露的金額在1億元以上的重大“在建工程”至少在150個以上,總投資額在1380億元以上。其中單個投資項目在10億元以上的,就至少在38個以上。
同時,黑鷹光伏統計發現,2020年至9月底,至少有33家光伏企業公布了67個擴張計劃(很多還未實施),總投資額高達2405.5億元,而整個2019年173家光伏上市公司(美股、港股、A股、新三板)對外凈投資額合計僅為931億元。
這其中,單個項目投資金額在10億元以上的項目多達50個,在100億元以上的項目就有9個,這9個項目分屬于東方日升、通威股份、協鑫集成、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中潤光能、東方希望集團和隆基股份。此輪擴張之兇猛,非同一般。從下面這份榜單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各大光伏企業布局重點和野心,還能看到它們進擊的決心和執行力。
自2019年至今,超過20家光伏企業或通過IPO,或是借殼上市,或者并購重組等方式登陸資本市場。黑鷹光伏判斷,光伏產業正進入“后上市時代”,資本的作用在未來的競爭中必然產生巨大的作用。最近兩年,資本助力下,不少企業加速擴張。比如:
一. 愛旭股份前三季營收同比增49.45%,市值同比漲130%達到310億,其研發創新投入同比增53%,不久前還成立了歐洲研究院,以整合全球最頂尖的研發創新資源。
二. 錦浪科技自去年登陸資本市場后,其發展可謂突飛猛進,其市值數次漲停,總市值已超過155億;其對外投資規模是去年同期的4.3倍,前三季營收和凈利同比增74.31%和188.84%。
三. 上能電氣在今年初上市后加速布局和擴張,其前三季對外投資規模是去年同期的50倍,其研發投入達到總營收的7.05%,不久前上能電氣全球首發250kW組串式逆變器。
四. 中信博作為全球支架龍頭之一,在今年8月上市后,市值很快突破200億,其前三季營收和凈利同比增42.3%和102.9%。此外,其對外投資規模是去年同期的3.3倍。不久前,中信博宣布投入10億擴大產能。
黑鷹光伏統計發現,前三季,2020年以來上市的15家光伏企業凈籌資規模達191.58億元,占整體比重達63.19%,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75.89億元,增幅達1121.03%。
可以預期,伴隨去年至今這些登陸光伏資本市場的企業的發力,光伏產業和光伏資本市場的競爭格局也會相應出現更多的變化。
據黑鷹光伏統計,如下表,截止2020年5月1日,總計有163家中國光伏企業征戰全球各大資本戰場,其中63家登陸A股、13家搶灘港股、5家奮戰美股,還有82家鏖戰新三板!【另:6月10日,天合光能(688599)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交易;8月24日,美暢新材(300861)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8月28日,中信博(688408)成功登陸科創板;9月4日,固德威(688390)正式登陸A股。】
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對于任何行業而言,都是“黑天鵝”事件。
其對于中國乃至全球光伏的發展都無疑產生了重大且深刻的影響。
事實上,身處一個兼具成長性、變化性和周期性的行業,我們已經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2011—2012年歐美雙反、2018年“531新政”三次下行周期與洗牌。但今時不同往日,洗牌的邏輯與結果,可能和過往都有所不同。
疫情爆發大背景下,疊加各種變數,光伏產業無疑會加速洗牌。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一些企業倒下,一些企業留下,一些企業乘勢夯實競爭優勢;在商言商,冰火兩重,冷暖自知。
積極的消息是,疫情之下,幾乎所有光伏企業均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來應對“黑天鵝”事件的沖擊,并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成果。以下是黑鷹光伏統計的A股79家光伏上市企業前三季的一些數據變量:
一. 實現營收3443億,同比增12.99%;
二. 合計創造凈利347.9億元,同比增29.00%;
三. A.對外投資規模1258.54億,同比增47.90%;
B.重大投資項目超90個,總投資預算超3100億;
四. 總負債超過5600億,同比增684億;
五. 總資產規模破10000億大關,同比增1000億;
六. 三角債依然嚴重,應收款接近1300億;
七. 訂單規模達到440億元,同比增90%;
八. 籌資規模303億,是去年同期的4.3倍;
九. 資金凈值572億,是去年同期的3.6倍。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