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光伏瘋狂擴產背后:設備“鏟子股”淘金熱

    星之球科技 來源:新浪財經2021-01-11 我要評論(0 )   

    受益于光伏產業鏈的大舉擴產,一些設備“鏟子股”迅速崛起并在資本市場上瘋狂掘金。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碳中和”目標落地,疊加高瓴資本入局,光伏無疑成為資本市場...


    受益于光伏產業鏈的大舉擴產,一些設備“鏟子股”迅速崛起并在資本市場上瘋狂掘金。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碳中和”目標落地,疊加高瓴資本入局,光伏無疑成為資本市場最火爆的板塊之一。截至2020年12月30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對光伏設備“鏟子股”業績、股價漲幅情況梳理發現,前三季度光伏設備企業業績基本都呈現了增長態勢,且最高股價飆升至約671元/股,最高漲幅達604.58%。

    2021年1月7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賈銳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光伏設備板塊仍將受益于整個光伏行業的增量市場,且受益于硅片、電池和組件等領域的技術變革。

    風口上的光伏“賣鏟人”

    截至2019年,我國光伏設備的市場規模達到250億元,同比增長13.6%,占全球市場規模的71.4%。

    光伏設備行業的快速發展與光伏市場景氣度、行業技術進步、行業自動化與智能化程度、設備國產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2013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迎來黃金發展期。直至目前,我國的光伏行業已形成了全球領先的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并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數據顯示,我國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4個環節在全球占比均超三分之二,最高達到97.2%。同時,截至2020年我國光伏累計裝機預計240GW,位居全球第一。

    如此背景下,光伏設備市場快速崛起并壯大。天風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光伏設備的市場規模達到250億元,同比增長13.6%,占全球市場規模的71.4%,全國光伏設備相關企業數量超200家。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國產化設備已經成為光伏企業擴產的主流選擇。相比國外設備,國產化設備具備價格低、生產效率高、交貨周期短和服務快捷等優勢。

    賈銳向記者表示:“2015年以來,我國國產化光伏設備的多項指標大幅提升,目前整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像電池生產設備的國產化程度已接近100%。可以說,光伏設備在促進我國光伏產業降本增效進而實現平價上網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不僅如此,我國光伏設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也明顯提高。

    2020年12月,記者參觀天合光能的義烏210組件超級工廠了解到,相比以往車間,公司的全自動化車間每GW減少了約25%的工作人員,人工成本有效降低。此外,該工廠還建立了一整套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以及智能制造數據中心,可監控生產基地設施生產狀況等。

    而事實上,驅動光伏設備市場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技術進步。

    過去10年里,以金剛線切割、PERC電池、半片、多主柵和大尺寸硅片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突破,催生了設備新需求。

    例如,在硅片環節,近些年光伏市場金剛線切割已取代了砂漿切割技術,設備更換為金剛線切片機;在電池環節,從傳統的鋁背場電池(AI-BSF)過渡到新一代常規技術發射極鈍化和背面接觸電池(PERC),也新增了氧化鋁鍍膜設備和激光開槽設備;在組件環節,多主柵技術和半片技術的應用提升將刺激串焊機、激光劃片機的需求增長。

    目前我國在硅片、電池和組件生產制造等環節涌現出一些代表性設備企業,并形成了一定的競爭格局。例如,硅片環節設備生產商包括連城數控、晶盛機電、上機數控、高測股份和京運通等;電池環節設備生產商包括邁為股份、捷佳偉創、帝爾激光等;組件環節設備生產商包括先導智能、奧特維、金辰股份、京山輕機和小牛等。

    資本市場“瘋狂”

    2020年僅光伏硅片、電池和組件的產能規劃便超900GW。

    隨著光伏市場飛速發展,不少光伏設備商在近幾年紛紛登陸A股資本市場。

    據記者統計,除卻晶盛機電、先導智能和京運通等較早上市的企業,2017年以來上市的硅片、電池和組件等環節的設備企業包括上機數控、金辰股份、捷佳偉創、邁為股份、羅博特科、蒂爾激光、高測股份、奧特維等。

    不僅如此,有消息稱,位于新三板精選層的連城數控(隆基股份硅片相關設備供應商)也正為轉板A股做準備。

    2020年,擴產仍是光伏行業的關鍵詞。業內統計,2020年僅光伏硅片、電池和組件的產能規劃便超900GW。隨之,光伏設備企業實現了業績與股價齊飛,并在資本市場上賺足了眼球。

    記者梳理發現,2020年前三季度,前述設備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多數呈現增長態勢。其中,像上機數控、邁為股份、捷佳偉創和金辰股份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25.56%、49.47%、45.52%和31.96%。

    而從股價方面看,記者粗略統計,2020年初~12月30日,上機數控、邁為股份、捷佳偉創、金辰股份和京運通等光伏設備企業的股價漲幅分別達604.58%、376.31%、264.96%、106.91%和228%。其中,邁為股份股價飆升至約671元/股,成為目前A股光伏設備圈的“茅臺”。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年度漲幅最高的光伏設備企業,上機數控自2019年從硅片設備領域拓展至單晶硅生產業務,并成立子公司弘元新材(包頭)有限公司,其資產和效益同步攀升。臨近2020年末,上機數控接連斬獲大單,與天合光能、阿特斯和東方日升等企業簽訂的合同金額合計高達250億元。

    而作為光伏電池設備代表企業,邁為股份和捷佳偉創的成長受益于PERC電池時代的需求爆發,并因致力于研制未來新一代N型光伏電池HJT設備等,當下備受資本市場追捧。

    記者還注意到,二級市場上多個設備個股還出現了諸多機構身影。東方財富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邁為股份的持股機構近50家,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機構持股則高達144家;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捷佳偉創的持股機構達100家,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機構持股則高達297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邁為股份、上機數控、捷佳偉創等股價漲勢兇猛的設備企業,也出現了高位減持現象。

    記者注意到,邁為股份的相關減持公告貫穿2020年全年。其中,2019年12月以來,持股5%以上的股東蘇州金茂新興產業創業投資企業(有限合伙)、吳江東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浩視儀器科技有限公司減持合計套現數十余億元。

    繼2020年接連減持后,上機數控在2021年1月7日繼續發布減持公告,稱公司監事杭岳彪、副總經理王進昌從2021年1月28日起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減持方式分別減持不超過51200股。而杭岳彪和王進昌在過去12月內已分別減持68200股。

    成長空間幾何?

    未來光伏設備的需求隨著大尺寸硅片和HJT的爆發還將持續增加。

    毫無疑問,我國“碳中和”目標指引下,光伏應用市場規模將再次迎來爆發性增長。在資本市場上,光伏板塊被貼上了高成長標簽,當然光伏設備企業亦將受益。

    不少投資機構紛紛看好大尺寸硅片和HJT電池技術進步帶給設備企業的增長。

    天風證券機械高級分析師崔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未來光伏成本還有持續下降的空間。在降成本的過程當中,設備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同時,未來光伏設備的需求隨著大尺寸硅片和HJT的爆發還將持續增加。

    PV Infolink預測,2021~2025年182mm硅片市占比將分別達到25%、38%、41%、37%、30%;210mm及以上硅片市占比將分別達到18%、32%、43%、58%、60%。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基于182mm和210mm硅片的電池組件將成市場主流。

    據介紹,對于2020年新建產能而言,2020年新擴產的項目多數采用210mm設備,向下兼容182mm等尺寸。硅片尺寸從166mm迭代為182mm和210mm,硅片環節拉晶爐、切片機設備需要改造或更換,同時電池和組件相關設備也需要更新。

    不過,對于電池技術何時能從PERC電池過渡到HJT電池?賈銳告訴記者,目前而言,PERC電池及PERC+電池仍是光伏電池領域的主流,其市場壽命至少仍可以支撐3~5年,故事遠遠沒講完。相較而言,HJT仍是小眾市場,目前市場上擴產的消息不少,也是資本市場追逐的風口,但是實際落地產能并不多,單純做異質結還無法做到良好的贏利。他還表示,掣肘HJT市場化的主要是成本問題,盡管投資成本在降低,但是現階段性價比優勢不突出。

    “目前我國尚沒有成熟的HJT產線,現在用的也都是試驗線,在良率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一個N型電池企業負責人也告訴記者,原來有投資HJT電池技術的企業,目前也轉型做了PERC電池,虧不起。

    因此,在賈銳看來,像光伏電池設備企業的增長空間,更多來自基于PERC電池技術的設備增量市場,HJT等設備市場相關進展仍待觀察。同時,受益于大尺寸硅片迭代,硅片、電池和組件環節的設備商也將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從2020年下半年以來,N型電池TOPcon的聲量也逐漸升高,該電池生產線可實現當下PERC產線基礎上的升級改造,電池設備同樣將從中受益。有消息稱,隆基股份在寧夏投資的年產3GW單晶電池項目便是采用該電池技術方向,不過該公司并未透露細節。

    當然,一線電池和組件企業在TOPcon和HJT技術方向上均有研究儲備。記者注意到,近期捷佳偉創募資25億元,用于超高效太陽能電池裝備產業化項目、泛半導體裝備產業化項目、先進半導體裝備研發項目等。其中,超高效太陽能電池裝備產業化項目主要圍繞HJT和PERC+/TOPcon新技術。

    此外,隨著我國半導體行業迎來發展黃金期,半導體設備也成為以光伏設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的重要布局方向。除上述捷佳偉創外,晶盛機電、連城數控和北方華創等設備企業均在光伏和半導體領域雙布局。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