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見過3D技術打印出筆、食物、單反相機、公園長椅、戒指,但是你見過3D打印出人體骨骼嗎?
3D打印機技術現在還能夠應用在醫學領域。日前,海南省人民醫院關節外科就利用3D打印技術,為一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成功實施了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
來自海口的吳先生(化名)雙髖反復疼痛三十余年,近期疼痛加劇,無法行走,生活質量大受影響。因為吳先生的脊柱嚴重畸形:脊柱屈曲畸形接近90°,平時無法正面抬頭直視前方,手術后發癥風險極高,曾經輾轉多家醫院治療,但治療效果不佳。
吳先生的脊柱屈曲畸形接近90°
于是,吳先生來到海南省人民醫院關節外科就診。經過X線檢查,關節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林堅平診斷其為強直性脊柱炎合并雙側股骨頭壞死。考慮到患者經濟條件有限,無法負擔多次脊柱及關節手術費用,在充分告知手術風險后,林堅平主任和周鋼醫師對癥狀最為明顯的左髖進行手術。
X射線下顯示吳先生脊柱已嚴重彎曲
林堅平稱,吳先生脊柱嚴重畸形,骨盆傾斜,髖臼解剖特征完全異于常人,他的負重面和常人不一樣,只能彎腰行走,如果按照既往手術技術進行關節置換,存在術后早期松動和脫位的風險,且治療效果不佳。
“針對他這種情況,我們給予個性化治療手段”。林堅平對吳先生的頸胸段脊柱到骨盆的骨骼進行了3D打印,個性化設置了假體前傾角和外展角,臼杯的外展角和前傾角都進行了調整,適當增大。
3D技術打印出的脊椎和骨盆
經脊柱、麻醉、重癥、輸血等多學科聯合會診,完善血常規、血沉、生化全套等檢查后,林堅平主任和周鋼醫生在3D打印技術輔助下為吳先生開展了高難度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由于吳先生胸廓活動受限,且對失血耐受力差,關節外科與麻醉科反復進行溝通,準備自體血回輸,盡可能地減少因手術創傷引起的風險。
由于吳先生頸椎嚴重強直,完全不能屈伸和旋轉,麻醉時普通方式的氣管插管方式無法奏效,麻醉醫師采用了纖維支氣管鏡進行插管,并于術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為手術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麻醉醫師李娜、王穎及手術室護士呂琦的協助下,吳先生的手術獲得成功。目前,吳先生生活基本能自理,可以正常行走。周鋼醫師表示,經過1-2周皮膚牽引和3-6個月的康復鍛煉,吳先生左側的髖關節就能夠實現較為理想的手術效果。
麻醉科醫師為吳先生實施麻醉
關節外科林堅平主任為吳先生進行手術
3D打印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不僅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工業設計,也是當今醫學領域的熱點之一。關節外科利用這一技術,通過構建人體骨骼模型,在術中指導髖臼成型方向,提高手術的精細化水平和個性化水平,在最大程度下降低并發癥,取得令人滿意的手術效果。
3D打印技術雖然離我們的生活還有點距離,但是被譽為是極具前景的新型技術,能夠使用各種材料包括鋼材、其他金屬、尼龍、制糖、造紙、甚至干細胞來打印出實際的物品,有望在未來改變人類的生活形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