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資本市場

    張瑞敏和他一手締造的海爾集團面臨轉型陣痛

    星之球科技 來源: 國際金融報2014-07-01 我要評論(0 )   

    2013年5月底,在北京舉辦的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上,國內外眾多代表就3D打印技術發展趨勢、產業化、與傳統產業結合等議題展開討論。其中,青島市市長表示包括海爾集團...

           2013年5月底,在北京舉辦的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上,國內外眾多代表就3D打印技術發展趨勢、產業化、與傳統產業結合等議題展開討論。其中,青島市市長表示包括海爾集團在內的多個當地企業,已經在積極開展3D打印技術方面的科研和應用工作。

     

      作為譽滿國際的家電企業,海爾集團近年來發展方向早已趨于多元化。而3D打印近年來也顯現出產業化趨勢,因此,家電行業想要突破家電模具制造的發展,要加強創新研發并開拓產業化商業化路徑,進軍3D打印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對于如何看待3D打印以及未來十年以后能否普及,張瑞敏表示這個很難說,至少我覺得應該是向這個方向發展的。海爾從某種意義上推出過中國最早的一臺3D打印機,最早叫激光沖印機。當時主要用于打印模件,沒問題的時候再去開模。

     

      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到海爾視察時,看了后覺得很新奇,他也沒見過。這是個什么東西?用激光沖印機沖印一臺冰箱,和真件一模一樣的。

     

      張瑞敏說:“我感覺這就像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一開始就是小作坊,然后變成流水線,這是第一次否定;但現在這個3D打印,是否定之否定,它和原來那個小作坊又是不一樣了。好比你開小商店,后來變成大連鎖,再變成千家萬戶的電商,但和之前的小商店完全不一樣。我覺得它是一種進步。”

     

      跨越性思維還是“舍本逐末”?海爾欲減員萬人保老大位置

     

      “去年年初時海爾有8.6萬人,年底時變成7萬人,人員減少比例超18%。今年預計將再精減1萬人,主要是中間管理層,一些業務變得智能化后,就不需要這么多人了。”海爾創始人張瑞敏近日的這一公開表態語驚四座。在經歷了持續30年的輝煌之后,張瑞敏和他一手締造的海爾集團終將面臨轉型的難題,并不得不承受隨之而來的陣痛。

     

      作為一家擁有30年歷史的公司,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白電巨頭,海爾創造了一個神話。兄弟倆的海爾標識曾出現在千家萬戶,然而,這一切,在如今的全民互聯網時代,卻不得不面臨轟塌的危險。

     

      “互聯網時代”的轉型,這是任何一個傳統企業都在面臨的嚴峻問題,對于白電帝國海爾集團來說,亦是如此。

     

      事實上,從一年前開始,面對互聯網轉型之路,張瑞敏就提出了“外去中間商,內去隔熱層”的理論,更同時推進其“自主經營體”概念。此番“裁員萬人”的消息一出,不禁引起業界軒然大波,海爾難道是動真格了嗎?但也有評論指出,海爾的連續大裁員并非海爾作為企業的主動行為,而是由于其特立獨行的“自主經營體”模式造成人員自動流失的結果。

     

      “不少員工包括中層管理人員看不懂老板在干什么,看不清企業的未來,甚至員工個人利益也受到不小的影響,因此才會出現一波離職潮。”家電行業專家劉步塵說。

     

      轉型中的海爾到底是臥薪嘗膽還是胡亂摸索,對于傳統家電企業來說未來什么才應該是戰略核心?“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創新”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在人人喊互聯網轉型的時代,這個問題卻困擾著千千萬萬個正在期待轉型的企業。

    裁員還是自動離職

     

      2013年至今,海爾大幅減員并非海爾的企業主動行為,很大程度上是人員自動流失的結果

     

      6月14日,在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上,作為中國改革派企業家的代表,張瑞敏出現在演講臺上。然而他一開口,便帶來了勁爆消息:海爾將再裁員1萬人。

     

      從目前看來,張瑞敏并不是虛言恫嚇。近日,業內便傳出,海爾白電集團副總裁孫京巖、負責零售業務的副總裁助理靖長春離職的消息。有相關媒體向當事人求證時,孫京巖否認此消息屬實,而靖長春則表示“有離職想法”。

     

      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海爾的管理層人事震蕩愈演愈烈。為何海爾會如此大刀闊斧地裁員呢?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便是智能機器人。張瑞敏的表態中有一句話值得注意,那就是“一些業務變成智能化之后,就不需要這么多人了”。沒錯,他提到了智能化。

     

      在國內一家著名白電企業工作的李然(化名)表示,若是從智能化的角度分析海爾的大幅減員倒是說得通。如今,在國內,不僅海爾,其他大型家電企業,比如美的、創維、格蘭仕、格力、海信、志高和奧馬等,也都在大量使用自動化設備或機器人。

     

      目前,格力、海信等家電企業都在實施機器人戰略。對于機器人的使用效果,家電公司幾乎都持肯定態度。

     

      美的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生產線機器人應用方面,目前美的家用空調注塑生產線共計投入近200臺、總裝成品下線100余臺,其他電子、部裝裝配機器人近200臺。

     

      此外,有媒體報道,格蘭仕的自動化程度亦較高,其中山基地南廠區的總裝車間擁有26條生產線,沖壓車間能實現從門網板、門體、外殼和腔體結構件等的自動化生產。

     

      不過,當外界都在熱議海爾裁員原因時,也有人認為“裁員”這個詞并不恰當,張瑞敏的說法有些自相矛盾,只是在做一場“面子”秀罷了。“用減員這個詞應該更合適,裁員是指企業的自主行為,而海爾顯然不是。”劉步塵表示,2013年至今,海爾大幅減員并非海爾的企業主動行為,很大程度上是人員自動流失的結果。

     

      在劉步塵看來,如果是因為智能化機器人,那被裁的也只會是基層員工,然而稍加用心便不難發現,張瑞敏的講話中提到了裁員將以“中間管理層”為主。然而,一萬人和中間管理層是兩個無法并列的概念,作為一家7萬人的制造型企業,生產工人占企業人員的比重在75%至85%,海爾不可能有那么龐大的中間管理層,因此張瑞敏的話是自相矛盾的。

     

      中間管理層從來都是一個企業的支架,“一窩端”式的中間管理層大裁員,對企業來說猶如經歷大地震。“海爾連續大裁員,實際上是為包括中間管理層大量離職提前準備好的‘說辭’。”劉步塵直言不諱地說。

     “承包制”嚇退員工

     

      這種變革對于習慣了原本有大企業做靠山,拿著穩定工資的海爾員工來說顯然是不容易接受的

     

      在“海爾要變天”、“海爾被瘦身”、“改革負面清單顯現”的爭議聲中,海爾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外界對海爾大裁員的報道存在誤解,海爾沒有主動’裁員’,減員增效是公司創新轉型的必然結果。”據了解,海爾將7萬名員工分為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形成小微公司,小微公司的員工與海爾解除合同,因此在冊員工減少。

     

      事實上,早在2011年,張瑞敏就提出了“人單合一”、“自主經營體”概念??傮w來說,就是張瑞敏希望每個員工與用戶價值保持一致,將海爾從串聯平臺轉到并聯平臺。例如,采購只負責找到最便宜的上游供貨商,銷售只負責將產品銷售出去,并聯平臺后,產品每個環節,從設計開始就讓用戶全流程參與,再到生產制造、銷售、服務。#p#分頁標題#e#

     

      在張瑞敏看來,一些不在冊的員工仍然是海爾人。“現在企業不是給每個員工提供一個工作崗位,而是提供一個創業的機會。現在我們的員工就不再局限于在冊的,因為海爾為員工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并聯的生態圈,只要在這生態圈里的,都可以算海爾員工。”1月16日,張瑞敏在集團互聯網創新交互大會上說。

     

      然而,自己出去單干,干得好不好,用戶是否點贊,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收益。這種變革對于習慣了原本有大企業做靠山,拿著穩定工資的海爾員工來說顯然是不容易接受。

     

      “大家對自營體的概念不是特別理解,覺得很奇怪,拿慣工資的人突然讓我們每個人都變成獨立的公司去經營業務,壓力太大了,沒辦法再呆下去,自營體讓好多人選擇了離開。”王好(化名)就是其中一個,他去年8月份從海爾辭職,目前在另一家家電企業工作。說起離開海爾的原因,他至今還是迷惑得不知如何說起,“自營體剛推出的時候,我突然不知道要從哪個方向去發展,感覺缺乏了明確的目標,工資也有所下降,有一些同事認為可能是公司發展出了狀況,對未來十分沒信心。”王好表示。

     

      劉步塵指出,任何工作都會有壓力,但壓力不是員工紛紛出走的原因,其根本是員工對于公司戰略的不理解和不認同,甚至是質疑。

     

      這些年,海爾留給人們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在國際市場取得什么重大突破,也不是開發出什么革命性產品,而是頻繁地推出各種理論、概念及戰略,從“激活休克魚”、“斜坡理論”、“日結日清”到“人單合一”、“自主經營體”,可謂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說實話這些理論我都沒有真正理解,而這些紙上談兵的理論也并沒有給海爾帶來實際效益。”劉步塵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