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今年25歲,畢業后成為了一名機械工程師,進入了一家工廠,但每天的工作就是翻改國外圖紙,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每次他想主動的試驗一些自己的想法,領導總會露出高深莫測的微笑,然后毅然決然地制止他。
家里人一直勸小張辭職,并告訴他制造業是沒有“錢途”的,小張也在和之前同學閑聊的時候發現。
那些做互聯網或金融行業的同學,成績明明不如自己,但工資卻是自己的好幾倍。
一、小張的疑惑
小張有點搞不懂,為什么我們是制造業大國,但自己所在的制造業薪資水平卻無法與許多行業相提并論。
小張也搞不懂,明明自己的行業才是許多高科技術的基石,為何在許多人眼中成為了沒有“錢途”的行業。
制造業是支柱性產業,制造業的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制造業生態越為完善、越為先進,也就擁有了更多的底牌。
我們一直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全世界的許多領域的產品的部件之中,可能都印有我們中國的商標。
但許多身處制造業的從業人員,卻拿著并不具備競爭力的薪資,甚至于很多時候還要面臨家人的不認同。
現在甚至出現許多家庭對孩子培養時,不斷向孩子灌輸不能前往制造業的觀點。
二、微薄的制造業
制造業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許多制造業的從業者,并不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這意味著制造業的潛在員工數量是龐大的。
當員工數量供大于需,那么需求方則可以對員工進行篩選,或是通過一些手段來削減員工的工資,讓員工之間內部競爭。
最終就導致員工互相之間,由于技術的缺失而不斷的壓低身價來獲取崗位,從而導致整個行業的薪資預期較低。
還有一個原因,在制造業的高技術崗位,比如小張這種機械工程師,也面臨著一個問題,便是相較于自己開發的高周期性,企業更愿意奉行“拿來主義”。
這便導致制造業的許多企業,本就不具備在全球市場中競爭的能力,也就導致了只能從事最為基礎的代加工或是低質的工作。
因此制造業的利潤較為微薄,在全球中以價格進行競爭,便不免使得企業無法獲取高利潤,從而導致企業只能向內尋求利益。
最終的結果便是,在制造業中的大部分人,即使是具有高準入門檻的崗位,都面臨著薪資不足的情況。
但制造業涉及范圍廣大,也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為何會落入這等境地?
三、未來
首先便是時間維度的影響,由于我們的制造業起步較晚,本身便在時間上落后于他國,但我們卻正在以較快的速度進行趕超。
但這種趕超現如今可能正面臨著一種威脅,那便是制造業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度,遠不如互聯網或是金融業。
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便是在于我們的分配原則,正在由按勞分配向按勞動價值分配過渡,而在這個過渡期間,市場需要時間來重新調節。
按勞動價值分配,則意味著人才會向高價值行業、崗位遷徙,一些現有的傳統行業將會受到巨大沖擊。
同樣帶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按勞動價值分配,則意味著許多長遠的、可能跨越一生的技術或是發展,由于無法帶來利益,從而無法聚集人才。
我們舉一個例子,一個40歲的機械工程師,和一個30歲的IT工程師,并行在社會之中,現如今人們會如何評判他們的價值?
“你真失敗,40歲工資還不到人家30歲的一半”,那么這名40歲的工程師,未來還會選擇讓孩子進入制造業嗎?
說出“你真失敗”的看客,又會如何選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