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最突出優勢是處于全球產業鏈中游,高鐵 核電、汽車等一大批產業和裝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從工業體系來講,中國是全世界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獨一無二,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同中國媲美。為什么?因為中國擁有全球41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具備了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可以說,中國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航天火箭,中國的制造業包含了所有工業種類,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所以,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日本、英國、法國、俄羅斯等,都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中國制造業具有哪三大優勢?
不要小看了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戰略性意義,中國制造業具有三大特別優勢:比如中國工業門類非常齊全,外資企業想要開工一個龐大的工程及項目,在中國,想要采購什么樣工業用品、設備零配件,幾乎都能夠做到1/2個星期左右采購全部完成。這一點歐美發達國家根本做不到。
假如歐美一家制造廠商準備零部件及材料在中國打電話半小時即可完成配套工作,在全球其他國家可能至少要半個月,在美國也只能完成最多90%左右,歐盟及日本不要說了,因為其產業鏈大都是民用制造業體系,中國的產業鏈幾乎是“無所不包”。
特別是這一次新冠疫情,平常再普通不過的口罩成為了全世界的搶手貨,因為面對著全球那么多的國家、龐大的需求量,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提供這么大的供應量。
中國是全球最大無紡布生產國,紡織業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型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中國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已經成為中國紡織品的三大支柱行業之一,因此,中國在口罩的開始短缺到自給自足,生產恢復的非常快。
無紡布行業是產業用紡織品下屬的細分行業。一個口罩看似簡單,但需要不少的產業鏈配合。比如中國石化是國內最大醫衛用材料供應商,年產近百萬噸醫衛用各種材料,中石化坐擁國內最大規模、數量最多的煉化基地。公司旗下多家煉化企業為口罩等醫療物資提供的原材料總量超過3萬噸。可以有力保障全國口罩的生產企業生產。
不光聚丙烯是醫療設備中的原材料,醫衛用樹脂也是重要的醫療原材料,可以用于醫療的一些設備和包裝工具,有了聚丙烯,生產口罩下一步還需要無紡布。比如口罩上紡粘層的纖維直徑大概是人類頭發絲的1/3,熔噴層M纖維直徑則接近頭發的1/30。更細的纖維能保證更好的抗菌阻隔性。所有這些都需要產業鏈的配合。
在產量方面,中國非織造布在行業發展前期呈指數式增長,中國口罩最大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只,對于許多能夠生產口罩的國家而言,2000萬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國口罩產業鏈供應全球,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中國在制造業方面具有人才的優勢,自全球工業化后產業鏈不斷分工,中國已培養出大量的操作熟練工人和技術工人,這些有技術、有素質的勞動力是中國的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
之如美國及日本企業打算把生產制造業搬到東南亞的越南孟加拉國等地區,雖然人工成本節省下來了,但是在人員素質、企業管理、工人技能、勤奮吃苦等各個方面,實話實說,很多國家都遠遠落后于中國,生產上會帶來很多的問題。
從戰略發展角度,最重要的是會失去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用損失慘重來形容不為過。因此,中國的各種基礎性優勢、人力資源優勢是無可取代的。
中國41個工業大類都包括哪些行業?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其他采礦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
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中國制造業規模目前在全球已獨占鰲頭! 其實早在2018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就超過了驚人的30萬億元,大約為4.5萬億美元左右,其中制造業占了很多比例,大約4萬億美元左右,其中規模已經相當于德國、日本制造業規模的總和,一度占全球比重近30%。
中國制造業有多厲害?
在工業產值方面,中國早在2011年就已經超過了美國的工業產值,位居全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世界份額28%以上,據數據顯示,中國2018年工業增加值為4.6萬億美元,美國工業增加值為2.97萬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1倍多,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發動機。
中國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00多種制造業的產量水平,已經排名全球第一。其中包括空調、冰箱、電腦、手機、汽車、電視等日常用品,更包括了我國的鋼鐵、水泥產業的規模發展,以上兩個產業產量占全球的比重超過50%。
還有就是中國被全世界譽為“世界基建狂魔”。所謂“基建狂魔”實際上說的是近年來中國創建了一系列大規模基建項目和超級工程,比如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滬蘇通大橋、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中國高鐵、華龍一號等等。
不僅如此,中國在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在與世界同步快速發展,在某些產業已開始發力表現出全球領先的態勢;誕生了舉世矚目的華為、無人不知的阿里巴巴、方便快捷的騰訊等世界級的企業,催生了電子商務、共享經濟,自動駕駛、智能家電、VR/AR、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新興產業領域。
根據世界銀行及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的鋼產量自2005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比如1949年我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只占當年世界鋼產量的0.1%。2018年,我國鋼產量已超過9億噸,長期占據全球鋼鐵半壁江山。中國的鋁產量則更加恐怖,中國的鋁產量是全世界的一半還多。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18年前后,中國的空調一度占了全世界的80%、中國產手機一度占到了70%,電冰箱一度占65%、水泥一度占57%,高鐵營運里程一度占52%、彩電一度占48%,化纖一度占70%、摩托車一度占50%、紡織品一度占50%、生鐵一度占60%,電解鋁一度占56%。
中國鐵路發展迅猛,,在2000年之后, 中國的鐵路運營里程翻了一番. 相當于把1949年之后的鐵路重新修了一遍, 其中一多半還是電氣化鐵路, 連超德國, 印度, 俄國, 一口氣成為世界上第二長鐵路運營線路的國家。 曾經從16萬公里一下子增加到了約23萬公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歷史上,鐵路運營里程最長的時候, 是40萬公里. 相當于中國現在運營里程的3倍, 俄羅斯的5倍。
從目前來看,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14萬公里,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3.6萬公里,雄居世界第一! 排名全球第二的日本高速鐵路營業里程僅為3000多公里。在運輸經營上,中國鐵路一些主要運輸經濟指標持續保持世界領先,其中,旅客周轉量、貨運量、貨物周轉量、換算周轉量、運輸密度等指數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鐵路是全球現代化程度最高 運營速度最快的系統,處于世界第一。中國鐵路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等硬件現代化程度都非常之高,其中高速動車組最高運營速度達到時速350公里/小時,法國和日本都是320公里/小時,德國為300公里/小時,俄羅斯與美國分別為250公里/小時和241公里/小時。
根據國鐵集團的統計,中國動車組保有量已達3600多組,占世界高速列車總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其中復興號動車組約690組。中國動車已經形成了以時速350公里、時速250公里為主的動車組系列化產品,覆蓋了低溫極端環境、高海拔地區、沙漠風沙、不同高溫等不同的運營環境及條件,用一句話來說,中國高鐵能夠適應非常多的極端環境、極端條件,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
特別是2017年,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后,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才開始將高速動車組運營目標速度定為350公里及以上,因此,中國成為了全球高鐵的領頭羊!
中國的高速公路可以說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中國在2000年,高速公路僅有10000公里。中國在這十五年余間,相當于把美國全國的高速公路朝重新修了一遍,還得加上德國全部的高速公路。
中國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以及港口萬噸級泊位數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機場數量和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五縱五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高鐵成為享譽世界的名片。
截至2017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7萬公里,是1978年的2.5倍,特別是高速鐵路里程達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里程的三分之二,覆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比例達65%,“四縱四橫”高鐵主通道基本貫通,以高速鐵路為骨架、以城際鐵路為補充的快速客運網絡初步建成;廣覆蓋的公路網建立起來。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77.35萬公里,是1978年的5.4倍,高速公路覆蓋97%的20萬以上人口城市及地級行政中心,國省干線公路連接了全國縣級及以上行政區,農村公路通達99.99%的鄉鎮和99.98%的建制村。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已處于世界先進行列,在高原凍土、膨脹土、沙漠等特殊地質的鐵路、公路建設技術能夠克服世界級難題,特大橋隧建造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技術以及大型機場工程建設技術世界領先。
中國基建狂魔稱號并非浪得虛名, 在15年里,中國的發電量一度增長了4倍多. 并在2011年成功超越美國, 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電力生產國。
在2018年初,中國擁有在運核電反應堆38座,占全球核電裝機容量的9%。中國繼續在新建核電市場中占領著重要的位置。2018年年初,全球59座在建反應堆中,中國有18座。在2017年,中國陽江、福清和田灣核電站新并網的3臺機組共增加了3GWe的核電裝機容量,數量巨大。
2018年1至8月,38臺商運核電機組繼續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核能累計發電量為1439.4億千瓦時。中國目前在建的反應堆有18個,是世界上在建反應堆最多的。據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運行超過100個反應堆。若加上中國目前在國外尋求開發的項目,數量則更為龐大,特別是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的精彩亮相后,中國有望成為未來的核能超級大國,在2035年前后或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核超級大國。
中國的洋山深水港區到2020年全部建成。預算總投資500多億元,建成后的集裝箱年吞吐量可達到1500萬標箱,名列全球各大港區之首。上海港的年吞吐量將突破4000萬標準箱,將是全美國所有港口加起來的吞吐總量,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中國的港口集裝箱機械市場占有率連續十幾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5G的基站數量和用戶數都為全球第一。歐洲數字經濟智庫IDATE的5G專家普耶爾表示,中國5G技術發展比預期的要快,與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中國處于領先地位。
中國已建設超過60萬個5G基站,終端用戶超1.5億。截至目前,全球總共部署了超80萬個5G基站。中國的5G建設進度遠超其他國家,位居全球第一。中國電信5G應用合作領域已經覆蓋警務、交通、生態、黨建、醫療、車聯網、媒體直播、教育、旅游、制造等十大垂直行業。
特別是到了2018年,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
中國制造業還有哪些差距?
雖然如此,中國制造業依然存在大而不強的現象,可以說中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而不是制造業強國。中國取得了巨大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不足之處。
比如美國制造業的工業門類也非常齊全,其完整度接近了90%,德國、日本、法國、英國、韓國、印度等國家的工業門類也相對較為完善,但是沒有中國這么齊全。
比如中國在高端制造業領域水平較弱,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高端機床方面,中國機床業的兩大制造巨頭:沈陽機床和大連機床已經申請破產重整,全球高端機床已被日本和德國企業牢老把控。
我們看到,日本的機床工業全產業鏈在全球占據了領先地位,無論是從數控系統、零部件還是數控系統。
在數控系統領域,目前我們的高端數控系統95%依賴于日本和歐洲,日本FANUC公司在中國中高端數控系統中具有巨大影響力;在機床零部件領域,日本在高端機床功能部件具有重要影響力。日本的NSK是全球領先的機床軸承供應商,THK和NSK是領先的機床絲杠和導軌供應商。在整機方面,日本的山崎馬扎克、大隈等企業是數控立臥式車床、加工中心等整機產品全球重要的供應商。
在超高精度機床方面。超高精度機床和材料學被稱為工業之母,日本和德國及瑞士三分天下,其中日本技術領先,在世界上可以說甩其他國家幾條街。世界最高精度機床主軸是日本精工。日本精工將自主設計的極微量油氣潤滑系統與定預壓切換結構相結合。成功實現世界最高dmn值的工作機械(車床加工中心)用主軸。比如美F22戰機使用的日本精密機床:比如F22猛禽戰機的發動機和kc135加油機都是采用 SNK(新日本工機)的5軸龍鏜銑進行超精密加工的。
比如德國的精密機床瓦德里希機床廠是全球最大的高精度重型機床制造商之一,它的產品高質量、高性能、高精度著稱全球。尤其是它在全球重型機床行業,它的重型、超重型龍門鏜銑床、導軌磨床等產品占有率世界第一等等。
現如今,全球機床常用的主流系統是德國西門子,海德漢,雷士樂等。日本的三菱,發那科等,而我們在工業系統這塊幾乎是零。主軸高速軸承,旋轉軸轉子、定子,導軌、絲杠、等等我們都能做,但使用往往靠不住或達不到技術要求,所有,中國的工業之路任重道遠。
尤其是在被“掐脖子”芯片領域,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才進入量產階段,而臺積電已投入巨資研發3nm工藝制程,顯然而見,差距十分明顯。除了高端機床、芯片之外,中國在汽車發動機、汽車核心零部件、航空發動機、大飛機制造、精密儀器等諸多高端制造領域的實力依然處于相對弱勢,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制造業與美國對比中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全球儀器銷售收入在15億美元以上的5家廠商中,全部來自美國。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賽默飛世爾、丹納赫和安捷倫。
在榜單其他廠家中,日本和德國各有6家,英國和瑞士各有3家。中國企業的數量是0。可見,美日歐已壟斷全球的儀器行業。
雖然中國制造業規模已非常龐大,并且在2009年裝備制造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0年制造業整體規模超過美國,首居全球首位。然而在儀器儀表行業,中國在這一領域依然缺乏領先企業,發達國家在此行業仍然具有絕對控制力。美國知名雜志C&EN在2018年公布的全球儀器公司名單,在前20家公司中,8家是美國公司,7家來自歐洲,5家公司位于日本。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在所有科技領域都全球領先的國家,科技實力占據世界的半壁江山,美國最具實力的領域有:軟件、芯片、互聯網、軍工、航天、金融、通訊、教育等,所有,美國領先的科技領域很多。
美國在大部分高科技領域處于全球領先的位置,尤其是硅谷為代表的半導體與互聯網、軟件,以及航空航天、制藥領域。
美國企業惠普、戴爾、IBM在服務器市場排名前三; 路由器市場美國思科位居第一;存儲器及硬盤驅動器市場也都是EMC,西部數據分別位居榜首第一。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谷歌的安卓,蘋果ios兩大系統絕對壟斷。
半導體設備制造領域,美國的應用材料研發排名前兩位;超聲波診斷設備,通用電氣世界第一;噴墨打印機領域,惠普強于日本佳能。
醫藥及生物醫藥行業在所有行業里門檻是最高的,全球前十大制藥公司里,輝瑞、強生、默克、艾伯維、安進、施貴寶等六家都是美國公司。
半導體加工設備方面,幾乎被日本,美國所占領。了解一下intel的最佳供應商便可清楚。蝕刻設備精度最高的是日立。比如東麗,帝人的炭纖維,超高精密儀器,數控機床,光柵刻畫機(世界上最厲害的也是日立,刻畫精度達到10000g/mm )。
值得一提是荷蘭的光刻機(ASML)光刻機,ASML是全球最頂尖、技術實力最強的光刻機制造廠商,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制造EUV光刻機的廠商。光刻機的制造難度非常之高,全球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制造,并且光刻機的一般售價就高達約7000萬美金,全球最昂貴的EUV光刻機單臺售價已超過6.3億人民幣元,一臺設備相當于買一架飛機的價格了,
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芯片通常需 19 種材料,并且缺一不可,并且大多數材料具備非常高的技術壁壘,半導體材料企業在半導體行業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日本企業在硅晶圓、合成半導體晶圓、光罩、光刻膠、藥業、靶材料、保護涂膜、引線架、陶瓷板、塑料板、 TAB、 COF、焊線、封裝材料等 14 中重要材料方面占有約 50%及以上的份額,日本半導體材料行業在全球長期保持絕對優勢。 比如日本的信越化學,全球70%半導體硅材料由其提供。中國大資金投資的半導體產業,最終結果讓日本半導體設備廠商賺的盆滿缽滿。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在去年一度達到3.59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美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了2.2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雖然美國制造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依然高于日本(1.02萬億美元)和德國(7599億美元)的總和。
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優勢在于巨大的規模、工業體系的齊全及龐大,但缺點是高端制造業實力薄弱;美國恰恰相反,美國的高端制造業十分發達,在很多領域全球領先,而中低端制造業則早已經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美國制造業在航空航天、半導體、機械制造、電子、化工、生物醫藥、汽車制造、計算機、軍工等領域的水平領先世界,美國的制造業集中在高端領域,制造業利潤也非常高。美國擁有133家世界制造業500強企業,而中國不超過100家,比如美國制造業的代表企業有著名的埃森克美孚、通用電氣、福特、波音、英特爾、AMD、雷神、德州儀器等。
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及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在看到成績時,也應看到差距,看到差距時,更應該建立自信。雖然中國在高端制造方面暫時落后,但是也應該看到,包括美國日本德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仍然被中國的許許多多的大國重器所折服、所驚嘆。
中國已經開始了中國制造2025,這個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制造業是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國在未來十大領域將會有所作為,在許多領域將會提前超越發達國家。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3.航空航天裝備。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7.電力裝備。8.農機裝備。9.新材料。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提到中國制造2025勢必想到德國的工業4.0計劃,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異曲同工,又有不同之處。
1)“工業4.0”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其戰略性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占先機。而“中國制造2025”在2014年首次被提出時就受到了全球的關注,其最終戰略性目標在于徹底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不利局面,讓中國真正成為制造強國。
2)“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兩個戰略都是為了面對最新的全球競爭,增強工業競爭力。中國推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通過“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成為全球制造業強國。
3)德國的“工業4.0”是自動化向智能化的邁進,中國制造2025是由大向強發轉變。因此,“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兩個戰略定位有很大不同。“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發展戰略,”工業4.0“則提出實現智能化工廠和智能制造,由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德國是由制造強國向超級強國發展,中國則是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發展。
需要提醒的是,德國“工業4.0”是在“工業3.0”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中國還處于“工業2.0”的后期階段,中國的“工業2.0”還需要要補課、“工業3.0”要普及、“工業4.0”要跟上。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出口量穩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占比達到20.8%,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國,但是由于中國制造業在基礎材料和產業鏈技術等方面創新及保障仍然不夠到位,基礎相對薄弱,仍然面臨著生產質量問題,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通過中國制造2025,中國必然甩掉大而不強的帽子,中國成為世界科技發達國家、制造強國在2025指日可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