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尷尬中的深圳——高房價下的制造業集體出逃

    星之球科技 來源:熔財經2020-12-29 我要評論(0 )   

    300多家上市公司,8000多家高新企業,直逼京滬,風光無限,深圳光彩的標簽太多了。但也正是這樣的深圳,在被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公司“拋棄”。

    300多家上市公司,8000多家高新企業,直逼京滬,風光無限,深圳光彩的標簽太多了。但也正是這樣的深圳,在被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公司“拋棄”。

    近日有則不怎么起眼的消息:日本知名電子元器件制造商村田制作所宣布,將于2020年12月關閉其位于深圳的生產子公司升龍科技。

    圖片21.png

    看似知名度不高,但在2019財年,村田制作所銷售額157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96億),純利潤206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1億)。從數據上看,無疑稱得上世界級。

    就在11月,全世界最大的工具產品制造商之一的史丹利百得的子公司——深圳史丹利百得發布解散公告,當時的各路新聞報道堪稱精彩,UC頭條式標題信手拈來:

    “美國制造業巨頭敗走深圳,年入20億卻付不起房租!”

    一個月之內,兩家大型制造業公司相繼搬離和倒閉,重新提醒了人們制造業陸續出逃深圳的事實。

    圖片22.png

    來源:深圳市統計局

    是深圳拋棄了制造業還是制造業拋棄了深圳?抽絲剝繭之后,我們會發現這座用40年創造了神話的城市,如今正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在深圳“付不起房租”的村田剛跑去無錫等地建廠不久,12月,又一家企業“出走”了:

    由中盛融創集團、德威精密公司投資的德威工業機器人和精密模具總部及研發生產中心項目近日正式在東莞茶山奠基。

    圖片23.png

    這則消息細究之下非比尋常。深圳的外遷潮已經持續了10年之久,從外資巨頭飛利浦、三星電子、愛普生、奧林巴斯、霍尼韋爾,到本土的大疆、中興、比亞迪、歐菲光,甚至是那個風行“狼性”的華為,全都放棄了深圳。原因非常簡單:房價吃掉了利潤,利潤趕不上成本。

    圖片42.png

    過去10年,深圳寶安區廠房租金漲了五倍,龍崗區漲了七倍。貴也就算了,很多房東還不簽長期合同,續一次租金漲一次價。成本提升、利潤變薄、發展空間被壓縮,企業玩命賺錢的盈利還不一定夠搬家的。

    圖片43.png

    深圳2019年房價地圖

    10年的時間,足夠人們對于制造企業流失見怪不怪:不過是一些相對低端的制造企業、是企業中的制造部分,而不是優質企業,更不是研發機構,也不是總部。

    但德威不同。這是一家在深圳耕耘了20年、旗下3家公司、3年內能帶動周邊1萬人就業的高新技術產業。無獨有偶,今年6月,總部深圳、A股上市的智慧科技企業萬興科技也開始在湖南長沙進行第二總部的建設資金投入。


    頭頂創新光環的“中國硅谷”深圳,成本高到連高新技術產業都容不下了?

    誠然,在深圳營商環境的吸引下,一些大企業還是不懼高地價、強競爭搬來了深圳,例如恒大。但即便如此,有兩點仍是不爭的事實:一是近年來深圳企業注銷及外遷呈現出加速現象;二是存在部分規上企業、高新企業外遷,其中電子信息制造企業比重很大,有損深圳的創新能力。正因如此,企業外遷風險不容忽視。

    圖片44.png

    圖片45.png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5年開始,深圳制造業年度注冊企業數量逐年下降。2015年-2019年注冊量分別為34034家、30970家、23540家、20107家、13536家。到了2020年,截至11月27日注冊了10696家,只剩2015年的三分之一了。

    圖片46.png

    這些工廠拋棄深圳后,一部分跑去了廣東其他地方,一部分去了江蘇、湖北等地,也有不少外企直接離開了中國。

    對企業而言,盈利是天性。最近這幾年印度、越南等吸引外企投資建廠的優惠政策層出不窮,尤其是越南,如果你常買日本服裝代購,就會發現如今許多日本品牌都是越南制。

    圖片47.png

    一個核心公司搬走了,連帶著一堆產業公司也得搬家,深圳制造業的比例也就越來越低。有很多人就開始怕深圳走上香港“空心化”的老路子。

    1999年香港GDP大概是新加坡的兩倍,但2010年就被反超,靠什么?貿易、金融、地產這些,兩地都有,但新加坡的工業比重遠超香港。它有半導生產中心,也有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底部更扎實、增長更穩定。

    圖片48.png

    你猜深圳愿意當下一個香港還是新加坡?

    如今的深圳局面尷尬:曾經制造業帶動了無數的就業,現下高額的土地成本和假大空的發展規劃,又把無數實業逼走,留下一地雞毛。早從2008年起,深圳制造業產值增長就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遞減。一定程度上說,這就是產業空心化的前兆。

    但至于很多新聞寫的“深圳就是下一個香港”、“深圳沒救了”之類的,也大可不必。

    空心化這個概念,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個頗有意思的觀點:

    “防止空心化?那平安大廈那個地方就不能蓋平安大廈,那個地方應該搞一個大型制造廠,那樣就不空心化了對嗎?顯然不是的。

    我們正走向數字經濟時代,大量跟數字經濟有關的創新內容,要集中在深圳,那么占地多的制造業就要出去了。不可能說這個城市又要靠制造,又要搞創新,既要金融,又不能放棄制造。”

    事實也正是如此。城市飛速發展、生活成本上漲、土地資源有限,企業外遷也算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自發行為。深圳的空心化,可以說帶著“宿命”的味道。

    深圳并非高枕無憂,也尚未岌岌可危,而是處于轉型的漩渦點。在這個節點深圳能做的,我認為可以用兩點概括:控房價、重創新。

    深圳的房價問題已是老生常談。有人說深圳高企的房價,硬是把年輕人從逃離北上廣,逼成了逃去北上廣。

    類似的成本難題,并不是深圳才有。曾經美國硅谷也出現過高科技企業外遷日本的情況,但那更多的是正常產業更迭,而非單純的成本倒逼企業出走。老企業遷移到更低成本的發展區域,同時新興產業在老企業原址開花結果,這才是良性循環。

    你看現在來深圳的大公司們,第一訴求都是什么?買房買地。今年5月,字節在深圳后海花10.82億元拿了塊地。10月小米耗資5.31億元也拿到深圳后海一塊地。投資效益尚不清楚,但周遭房價肯定又要漲了吧。

    11月25日,深圳華潤城潤璽一期開盤,均價13.2萬元/平米。據說搶到一套房就立賺500萬,巨大的套利空間吸引之下,搶購盛況猶如股票市場的“打新股”, 甚至出現眾籌打新、代持購房的奇葩景象,遭到新華社炮轟。

    圖片49.png

    炒房誤國,實業興邦。而現在所有過來深圳的大公司,甭管什么業務范疇,貌似都成了房地產公司。

    幾年前,華為還沒徹底放棄深圳的時候,從南山區遷了一部分到龍崗。當時龍崗打出“為華為服務”的口號,承諾建設“華為科技城”。華為很高興,產值一度占到龍崗區工業總產值的47%以上。但后來龍崗不地道了,借著華為的名氣炒作周邊房產。

    再后來,華為選擇了東莞。

    圖片50.png

    2012-2019年華為年度營收

    大企業尚可以選擇搬遷,在別的地方謀求發展。可是小公司怎么辦?

    有這么一則舊聞,足夠以小見大。

    據報道,早年深圳一家小型公司破產,還欠下了數百萬的債務。老板苦于無法還債,效仿前輩開始炒房。東拼西湊在深圳買了5套房子,結果不但一年就還清所有債務,還有數百萬的利潤。從此之后,這位老板再也沒有碰過實業,一心炒房去了。

    對于深圳這樣一個以創新精神為對外標簽的城市來說,此情此景,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據說,深圳新房代持的現象已經長盛不衰,所謂的限購看起來更像是表面功夫,因此還有人戲稱:深圳政府才是炒房客最堅實的后盾。

    放任房價上漲,是深圳必須重視的問題。任正非曾公開表示,深圳方面曾要求其搞房地產,他沒同意。從這個細節來看,深圳在發展思維和定位方面是有一些問題的。

    而深圳儼然已經成為一個窗口,窗口是不能出問題的。

    回歸到制造業本身,深圳要面臨的就是產業升級。

    有人說制造業外遷那就放棄制造業,過去10年深圳依靠的是互聯網、金融實現高速增長。事實并非如此。

    騰訊的明星效應給人留下深圳互聯網強大的印象。事實上,截至今年11月25日收盤,上市互聯網公司市值排名前10中,北京占4席、上海占2席,剩下的阿里在杭州、網易在廣州,而深圳能靠得住的依舊只有騰訊。雖然還有迅雷、房多多、土巴兔可以勉強算作第二梯隊,但小企業的融資發展基本上都邁不過去巨頭這道坎,“大樹底下不長草”的的確確是深圳互聯網行業所處的生態環境。

    圖片51.png

    再來看金融。從產業結構上來看,深圳的金融業GDP占比約28%,并不占絕對比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占比則更小。深圳真正的核心產業還是工業制造,這也是該城市長期以來的主要增長力、是深圳的基因。

    圖片52.png

    來源:深圳統計年鑒2019

    制造業有多重要?沒了阿里,一堆電商企業等著上位。沒了華為,我們在全球通訊行業就會競爭力大跌,甚至被他國牽制。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外部環境上,中興、華為接連遭受美國制裁,一方面說明我們有技術優勢令美國忌憚,另一方面說明還有不足而被美國牽制。所以我們要補足短板、掌握核心技術。

    從內部看,中國制造2025、新基建、經濟內循環的大方向,說明未來制造業需要向自動化、智能化升級。而新基建需要依靠5G、人工智能等高新產業來完成。經濟內循環也需要制造業在覆蓋面和技術深度上提升,才能滿足內在需求。

    圖片53.png

    一線城市制造業占經濟比重

    以上條件下,深圳是最具優勢的城市之一。現在深圳要借著制造業升級的大趨勢,向世界科技中心轉型,逐步淘汰以勞動密集為基礎的低端制造,重點保留研發、產品等核心職能,及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如醫藥、智能硬件、通信電子、汽車等。

    圖片54.png

    創新,才是深圳的出路。

    那么深圳的創新能力還在嗎?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深圳可以和北上廣齊名、躋身一線城市,而天津、重慶這些GDP相近的城市不能?

    一線城市的標準,不是GDP也不是政治層級,而是在重要產業領域內是否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力,比如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經濟金融中心。而深圳不是直轄市,GDP也沒明顯優勢,它的一線地位來自于一個定位:中國的科技產業中心。

    圖片55.png

    深圳的土地上,基本每過十年就會誕生一批具有行業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上世紀80年代的華為、中興、TCL;90年代的比亞迪、酷派;本世紀初的歐菲光、騰訊、迅雷、華星光電。這是怎樣的創新土壤。

    在中國產業創新的大浪潮中,深圳正處于時代的漩渦點。在產業轉型、邁向創新之都的路上,一方面低端產業的淘汰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管控房價、發展高端制造業、促進產業升級,也是深圳必須做出的應變。

    歷史上,深圳曾有三次制造業出走的危機:1995年上半年,臺資、港資外遷;2003年左右,低端制造業外遷;2011年到2012年,制造業成本高帶來的外資陸續撤離。這三次的制造業撤離,并沒有使深圳崩潰,反而使深圳從陪跑,躍了到領跑的位置。

    希望這次深圳也能交上同樣精彩的答卷。


    轉載請注明出處。

    制造業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