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只有不斷創新研發才能走得更長遠,只有不起眼的小創新逐步積累才有產品和品牌質的飛躍。
2009年10月,一個以研究開發高科技成果,為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提供“光通訊造芯”技術的馬爾斯公司成立,并正式成為宜賓五糧液集團旗下環球子集團公司的一員。該公司總經理李若林先生是硅谷歸國博士,先后在英特爾、西數、美國芯歐科技等國際一流公司擔任主任設計工程師、技術顧問、總經理等職務。
“回到中國創業緣于很多情結,和宜賓結緣更是一種緣分。”李若林說,一次偶然的機會,巧遇了時任宜賓五糧液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國春。“通過接觸,我們了解到四川信息產業正在迅速崛起,配套產業發展的基礎比較好。五糧液更是積極為我們搭建平臺,在開發光通訊中高技術,研發高附加值關鍵器件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宜賓的各級領導也都十分關心。”無論是配套產業還是發展軟環境,都讓幾位博士心中更加堅定回國創業的信念。
在李若林的團隊里,樊文峻、稅永強、王江三位博士也都有著豐富的、常人難及的履歷。他們都擁有一樣的信念:“要做就做別人做不了的,這既是一份責任,也是一種激情。”
“我們選擇辭職回國創業,幾乎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了研發新產品上。”稅永強博士說,他們幾位博士絕大多數時候是在實驗室和車間度過。短短一年時間,馬爾斯公司擁有調節激光器、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SERS生物光學檢測芯片、硅基V漕芯片四種填補國內空白的獨有產品,另有12種自主研發的產品,全是以芯片為核心的產品。
硅谷歸來,創業并非一帆風順。2012年初,馬爾斯技術團隊在一個光電器件的研發上遇到瓶頸,經過長達四五個月的反復試驗,一項指標始終達不到預期標準。李若林制定的標準受到了質疑,但他選擇了堅持。經過對研發方案不斷的推翻重來,光電器件的指標超出了預期。
在馬爾斯的員工看來,李若林對技術的要求近乎苛刻。“目前,高端的關鍵芯片技術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國內的高端器件生產受到嚴重制約。比如,可調激光器是當今光電器件領域的最前沿,而受制于國外關鍵芯片技術壟斷,國內供應商根本無法染指。”李若林認為,只有突破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才能打開我國光通信發展的最大瓶頸。
“如今,我們月產芯片的數量達到20萬顆,光電器件模塊5萬只。”李若林告訴記者,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全公司85名員工中,清一色是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專業的研發團隊人數已達40人。核心博士團隊的專業特長覆蓋了光電器件核心技術的每一個環節,芯片的設計、制造、檢測、器件封裝、電子電路控制、軟件接口等環節。正是馬爾斯公司占領了人才高地,一個占地僅4000平米、成立不到四年的新公司已有了意想不到的成績。
2012年4月,中興通訊主動聯系馬爾斯,提出共同開展“新型10GB/s波長可調諧激光器”項目。波長可調諧激光器屬于“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信息技術領域中的前沿技術類領域。
在重視研發的同時,李若林博士團隊深知本土化對于產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公司一方面從國內高端電子企業引進高級人才擔任公司副總,一方面也從沿海電子企業生產一線引進技術能手,并破格提拔。2011年9月,馬爾斯公司唯一讓別的企業代工的刻蝕工藝也已實現自己生產,并開始陸續接單為國內外企業代工。
今年,李若林帶領的博士團隊先后成功入選四川省“百人計劃”和全國“千人計劃”。談及此,李若林只是淡淡一笑,“創業的道路上難免曲折,研發人付出艱辛是義不容辭的。一個企業只有不斷創新研發才能更得更長遠,只有不起眼的小創新逐步積累才有產品和品牌質的飛躍。”在馬爾斯公司的博士們、科研人員們為先進技術孜孜求進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強大的人才隊伍,清晰的產品路線圖,務實的研發精神,馬爾斯公司在光通訊產業鏈整合的道路上,看重的不僅僅是眼前的市場,更重要的是未來的發展空間。如今,四位博士已將發展目標明確為“打造中國業界第一家以硅光子芯片技術為核心、具有芯片設計、生產、器件封裝的垂直技術整合能力的高端光電產品生產企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