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前夕,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先后來到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家中走訪慰問,北京市副市長程紅等陪同看望。從生活近況到回國經歷,裘援平一行與兩位美國歸僑院士相談甚歡。
吳良鏞認為,自己經歷了三個“大時代”,無怨無悔,并希望更多的海外人才能夠回國來發展事業。
奉獻精神始終沒變
裘援平說,二老不僅僅是大家都很敬仰的大科學家,還是歸國華僑的楷模,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謝家麟生於1920年8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謝家麟於1955年在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并於當年毅然放棄優越待遇回到中國,開展高能加速器研究。
圖為裘援平(左一)走訪慰問吳良鏞(左二)
謝老的愛人范緒回憶說,當時國內的科研配套設施很落后,許多零件甚至都需要自己找工廠合作,盡管如此,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建成中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上世紀90年代,謝家麟領導建成亞洲第一臺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奠定了我國自由電子激光光源發展的基礎。范緒說:“他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一心工作,沒想到工作后要得到什麼,也不想出名。”如今,年過九旬的謝老仍擔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雖行動不便,也要堅持每周去一次研究所,一年四季,風雨無阻。
榜樣作用是終生的
“老一輩歸國華僑給年輕一代的出國留學人員做出的榜樣作用是終生的。”裘援平說,他們不計名利、白手起家,參與建設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這對國家來講是非常寶貴的,所以我們不會忘記”。
吳良鏞生於1922年5月,現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所長、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家。
同為美國歸僑的吳良鏞,1946年起協助梁思成教授創建清華大學建筑系,從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
回想起當年回國的經歷,吳老仍記憶猶新。“我收到了一封林徽因先生給我的信,上面有她寫的歪歪倒倒的字,看的出是在病床上寫的,信中說,中國各方面百廢待興。”正是這封信,讓吳良鏞下定決心回到中國。
1950年底,和那個時代許多充滿赤子情懷的科學家、藝術家一樣,吳良鏞沖破重重阻撓,幾經周折,毅然從美國繞道回國,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和教育事業。當時,從美國回中國非常困難,他在路上也吃了不少苦。他說:“下了輪船,走到碼頭,我們領到了一碗熱飯和一根香腸,這就是到了我們中國的國境了,感覺到非常的溫暖。”
新時代呼喚海外人才
吳老說,當年回到中國,正值而立之年,如今已經92歲了,他認為自己經歷了三個“大時代”:從30歲到60歲,培養、教育建筑人才;60歲到90歲,專注於研究事業;從現在開始,將在人居環境科學研究上繼續發光發熱。
吳良鏞回國后,創立了中國人居環境科學,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筑、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曾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城市發展戰略、城市規劃研究項目,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等;主持參與多項城市設計、建筑設計項目,如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工程等;主持參與多項重大科研課題,如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長期從事建筑、城市規劃教育工作,培養了大量建設人才,并參與創建中國建筑學會等多個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
“以前天真地認為,西方城市有交通擁擠、住宅缺乏、失去自然等毛病,這些跟中國沒什麼關系,‘城市病’只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吳良鏞說,數十年間,中國城鄉變化雖然巨大,卻并沒能繞開“城市病”。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裘援平說,雖然吳老已經回國多年,但他的事跡至今依舊傳為美談。“現在,中國的建筑進入了追求宜居的階段,吳老將在人居環境科學研究上大有作為,為中國的建筑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吳良鏞說:“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愿意回國的海外人才越來越多,他們想為國家做點事情。”他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提供更多的便利,讓更多的海外人才能夠回國來發展事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